佛教词典 > 三藏法数 > 正文
梵语 a-lābha。又作非获。非得之一。即未得法上之非得,又称初念之非得。顺正理论卷十二谓非得有先未曾得、曾得已...(术语)法华三轨中之二轨也。法华经法师品曰: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亦名:与女人说法过限戒释名 资持记·释释相篇:“过限,谓五、六语已外也。”(事钞记卷二二·二六·一九)...何等法尔相?谓当来无常由因随逐定当受故...(术语)Kśānti,译曰忍辱,安忍。旧称羼提。慧琳音义十三曰:羼底,上察限反,下丁以反,唐云忍辱,或云安忍。...【增上戒学】 p1314 如三胜学中说。 二解 无性释一卷五页云:一、增上戒学。谓依止戒,正勤修学。是故说名增上戒学...(修法)祈念皇帝本命星,以镇护国家之道场也,唐青龙寺之镇国道场,即皇帝本命之道场也。...生死相续,由惑业苦。 一、惑 发业润生烦恼名惑。 二、业 能感后有诸业名业 三、苦 业所引生众苦名...【二相成可乐性】 p0038 瑜伽九十九卷二十页云:又由二相,成可乐性。一、体彼有德而尊重故,二、荷彼有恩而慰...楞严经所说三智之一,即凡夫和外道之智。...子题:覆肩衣、水浴衣 行事钞·二衣总别篇:“僧祇云,当作衣覆肩,名 覆肩衣 ,不者越罪。雨衣、祇支得提罪。尼祇...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故,结出谶微,分别善恶,都有五道人作善恶有多少,瞋恚有薄厚...(弘化社32分本)...佛说盂兰盆经...灵训禅师在庐山归宗寺参学时,有一天动念想下山,因此向归宗禅师辞行,禅师问道: 你要到哪里去? 灵训照实回答:回...
昨天讲到,动和静,昏和散,这是一切事物乃至生命存在的基本形态。所有的宗教活动、宗教修持和修养,也都是把动和静...黄瓜,厨房里的美容剂 别名: 花瓜、胡瓜、王瓜。 性味: 性寒,味甘。 功效: 清热利尿,解毒消肿,生津止渴。 营...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
佛陀曾开示,供养佛塔功德甚大,应当精勤诚心供养。 过去,波斯匿王前往佛所,顶礼佛足时,闻到一股比天香还要香的...
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者。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是故《正法念经》云:行者一心求...
佛出世的因缘为的什么?因为佛是觉的,人是迷的。人既是迷的,所以人就要受一切烦恼生死的苦。佛本大慈悲心,乘大愿...
《菩萨本行经》里面谈到,若有众生不能以至诚心去布施,不能以恭敬心去布施,不能以欢喜心布施布施的发心很重要心态...
华严经题七字义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大疏第三卷] 一大大即常体得名。常遍为义。谓旷兼无际。体不变易。竖穷三际。横亘十方也。(三际者。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二方方即就法得名。轨持为义。谓双持体相。十界常规。能令一切众生师轨而生解也。(双持体相者。体即是性。谓持性与相也。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三广广即从用得名。包博为义。谓称性而周。用无有尽。包容法界。普遍十方也。四佛佛即就人得名。觉照为义。谓觉斯玄妙。开解一
上篇:华严七处说 | 下篇:观心释华严经题七字 |
【名句文身】 p0587 瑜伽五十二卷十二页云:又于一切所知所诠事中,极略相、是文。若中、是名。若广、是句。若...
不获
慈悲忍辱
独与女人说法戒释名
法尔相
羼底
增上戒学
本命道场
惑业苦
二相成可乐性
世间智
尼五衣
【大藏经】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大藏经】【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途中珍重

善心善念能够转化一切障碍
黄瓜--厨房里的美容剂

有六种情况,必须把这个罪忏掉

供养佛塔获殊胜功德

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明白三世因果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