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三藏法数 > 正文
指我与物,亦即人、法,人、境。物,即客观之境;我,即主观之人。宋朝延寿冲玄(904~975)之注心赋卷三:“夫大乘...(一)又作髻珠。即头顶发髻中之明珠。法华七喻之一。即如立有大功者,王以髻中之明珠赏赐之。比喻法华之甚深秘藏,开...【俱生法执】 p0926 成唯识论二卷四页云:俱生法执,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行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凡三卷。唐代湛然(711~782)着。又称法华经五百问论、五百问论、释疑。收于卍续藏第一○○册。为中唐时期法华经之...是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钝根补特伽罗】 p1189 瑜伽二十六卷二页云:云何钝根补特伽罗?谓有补特伽罗、成就钝根;于所知事,迟钝运转,微...(杂名)修天台止观法之行者也。止观之行法有四种,称为四种三昧。...梵语 paramānu。又作极微尘、极细尘。旧译邻虚。物质(色法)分析至极小不可分之单位,称极微。依俱舍论卷十二谓,...梵语 mahā-bhūmika。遍大地法之略称。指与一切心相应俱起之十种心理作用。即:(一)受(梵 vedanā),领纳之义;...(一)内道与外道之并称,犹言内教外教。指佛教及佛教以外之一切教说。 (二)于佛教内,特指教内之外道,如小乘之犊子...【于染净无倒】 p0748 辩中边论下卷九页云:于染净无倒者:颂曰:知颠倒作意,未灭及已灭;于法界杂染,清净无...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整理并注音。句读及注音仅供参考。特此说明。...大宝积经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译 无量寿如来会第五之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印光大师校印本)...我们接触到的人可以分为:富贵者、贫苦者、初交者、久交者、年长者、年少者、正直者、势利者、仁厚者、刻薄者、豪气...
我们现在物质是发达了,科技是发达了,但是人的欲望也膨胀了,都不满足了,所以现在空气被染污了,气候变化了,地球...影视文学作品中,经常会有某人看破红尘,落发受戒为僧的环节。只要看到头上有香疤,人们知道这个人出家了,香疤,是...
晏殊是北宋著名的词人,他的天赋很高,七岁就能作文,神气从容,气度非凡。十四岁,张知白以 神童的身份,将他推荐...
古人说,修道人他如果修得很有功夫的时候,自然蚊虫就会迁单就会搬家。那自己修行不够,才会有些蚊虫过来。 那面对...问: 修净土的居士,在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认识与实践上,应持什么看法、做法,请指示! 大安法师答: 修净土的居士...和哥哥对台演讲 南印度阿槃提国的狝猴食村上,有一个富裕的家庭,是婆罗门的种族,受著当时人民的普遍尊敬。 迦旃延...
有人说:我自己赚的钱我自己花,不把钱花光享受,不是白赚钱了吗? 我们可以通过比喻来思考,比如一个农民对着粮仓...
四不可得
【三藏法数】
[出诸经要集] 佛告诸比丘。世有四事不可得免。古今已来。天地成立。无免此苦。以斯四苦。佛兴于世。令诸众生。咸得脱离。(梵语比丘。华言乞士。)一常少不可得谓年幼之时。发黑齿白。形貌光泽。众人胆戴。莫不爱敬。一旦老耄。头白落。短气呻吟。欲使常少不至老者。终不可得。二无病不可得谓身体强健。行步轻便。一旦疾病。伏着床枕。不能动转。欲使常安无病。终不可得。三长寿不可得谓欲求长寿。五欲自恣。放心逸意。将期永久。无常卒至。忽然命终。欲求长寿。终不可得。(五
上篇:四事不可久保 | 下篇:四山 |
又称经衣、经帷衣、曳覆曼荼罗。为死者所穿之净衣。在衣上书写经文、陀罗尼或佛名,即连罪孽深重者,亦可以得到解脱...
物我
顶珠
俱生法执
法华五百问论
大千世界
钝根补特伽罗
止观行者
极微
大地法
内外道
于染净无倒
【大藏经】【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大藏经】大宝积经之无量寿如来会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无量寿经
学佛人的人际交往21法

我们每天都活在欲望和病态的雾霾中
关于香疤起源的说法

没有作乐的闲钱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在家居士如何修学净土
迦旃延-论议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