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三藏法数 > 正文
(譬喻)苦无际限,譬之以海也。法华经寿量品曰: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海。楞严经四曰:引诸沉冥,出于苦海。心地观...(术语)梵网经心地品曰:十金刚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回向心、四达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无相心...合称三在。谓由“心”、“缘”、“决定”三点而论,五逆十恶之罪人仅由临终十念之功德亦得往生之说,绝不违背业道之...(杂名)通俗编曰:五灯会元:俞道婆常随众参琅邪,一日闻丐者唱莲花乐,大悟,则莲花乐为丐者所唱曲名,其亦已久。...(经名)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之略名。十卷,唐玄奘译。佛依地藏菩萨之问而说十种之佛轮。十轮者即佛之十力也,一一力...指悉昙字中之 (a,阿)字,或 (aj,暗)字。救世者,乃世尊之异称。阿字或暗字为一切真言之王,犹如世尊为救世之...苏达梨舍那,梵名 Sudar?ana,巴利名 Sudassana。意译善见山、善现山。又作修腾娑罗山。乃围绕须弥山之七金山之第四...(人名)Candravarman,比丘名。译曰月胃。见慈恩传二。...因明用语。印度新因明论商师羯罗主以八项义门来总摄因明之正理。即:能立、能破、似能立、似能破、现量、比量、似现...梵语 buddha-dhātu 或 buddha-gotra。又作如来性、觉性。即佛陀之本性,或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种子、佛之菩提之...【缘相分别】 p1301 世亲释四卷十七页云:缘相分别者:谓色等识为所缘相所起分别。无性释四卷二十四页云:缘相分别...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
对自己没有要求,或不希求未来的果德,只是完成眼前的任务而已。这种状况一方面源于对因果律的愚昧,另一方面也跟懈...
现代人在生活中,时常感觉无法集中精神,以致工作学习都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为之懊恼不已。如果能找到一种方法,可...横逆困穷,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能受其锻炼,则心身交益,不受其锻炼,则心身交损。洪应明:《菜根谈》名言 穷困...
没有正知正见,你会去求神、掷杯筊、烧香,烧很多的冥纸给鬼神;会去拜三太子、玉皇大帝、关公这些神。自己烦恼不断...
过去,有一个人专门雕刻夜叉罗刹,他天天要构思、仿真夜叉的表情,日久年深,不知不觉长得一脸横肉,人见人怕,相貌...夫世间最贵者,莫如舍俗出家。若得为僧,便受人天供养。作如来之弟子,为先圣之宗亲。出入于金门之下,行藏于宝殿之...
这五根就是信、精、念、定、慧。为什么称为根呢?我们说,一切树木花草它都有根。根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能持,就是这...一个人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的成功,这一点非常重要。在美国和欧洲部分地区,在办公室的墙上张...
四种意识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四种意识。不出三境。一性境。二带质境。三独影境。性境者。谓意识与眼耳鼻舌身五识同缘五尘。初心取境。未有分别。是名性境。意识于五尘境上。分别方圆长短好恶。以有尘相可分别故。是名带质境。意识不与五识同缘。而独缘法尘。谓缘过去未来变现之相。或缘空华水月等相。以无境可对。是名独影境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一定中独头意识谓意识独缘定境。不与五识同缘。而无一切尘境作对。是名定中独头意识。二散位独头意识谓意识不缘五尘之
上篇:赖耶四分 | 下篇:识境四相 |
(人名)Gautamaprajā-ruci,瞿昙姓。般若流支名。译曰智希。中印度之婆罗门也。元魏孝明帝熙平元年至洛阳,译诸经...
苦海
十金刚心向果
在心在缘在决定
莲华落
地藏十轮经
真言救世者
苏达梨舍那山
旃达罗伐摩
因明八门
佛性
缘相分别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大藏经】【注音版】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大藏经】佛遗教经

为何每天勤修却进步不大

浅议如何集中精神
千锤百炼,身心皆益

烦恼不懂得摆平,有谁能保佑你呢

真如本在自心,佛性即在自心
宋仁宗皇帝赞僧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