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三藏法数 > 正文
(喻)如来所说的真理教法,因其教法如人在热天喝了清凉的水,热恼消除,心意快乐。...(一)指九种因缘,令人命未尽不应死而死。即:(一)不应饭而饭,不当食而食。(二)不量饭,食不知节制,多食、过足。(...(一)(375~458)南朝刘宋僧。六学僧传卷十一作慧恂。赵郡(河北赵县)人,俗姓赵。幼年出家,游学长安,从鸠摩罗什...(术语)谓如来之出现于世也。金刚三昧经一曰:佛言:善男子!汝能问出世之因,欲化众生令彼众生获得出世之梁,是一...渐,指历经多种阶段,渐次而上;顿,指立即、马上。谓修行证悟虽有渐次、顿即之差异,然顿悟之情形系因多生之薰习而...(术语)置香或花奉佛之水也。梵语阏伽。苏悉地经二曰:器盛净水,随所作事,置本献衣,复置涂香。依本法而作阏伽,...禅林中,指尊宿受拜请而登高座宣说佛法。一般系前一日受请,次日升座。升座之法式与“上堂”相同,所说之法则与“普...(杂名)悉怛多般怛罗Sitātapattra之略名,白伞盖咒之梵名也。首楞严经七曰:一向持佛般怛罗咒。同长水疏七曰:悉...行事钞·随戒释相篇:“五分云,佛未制前,比丘各不受食。白衣诃言,我不喜见,着割截坏色衣人,不受食食,是为不与...指草木土石等无情识的植物或矿物。...(杂语)肉体之身上也。又谓人之肉团心。临济义玄语云:赤肉团上,有一无为真人。见传灯录十二义玄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大菩萨众,及大诸天、帝释天王、大梵...(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礼佛大忏悔文...
几乎每一位高僧大德,常讲到说他的弘化事业,能够教化广大,确实如此,更有甚者的祖师,不但能够度化一般的民众,甚...
当嗔恨心即将生起时,不妨先问问自己,对方引起我嗔恨的原因是什么?若是不守受信用,我自己之前所作所为全部都言必...
圆瑛老法师在十习因这段文,讲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大家要注意── 他说:十习因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的,但是站...
某日,广济寺。有居士来问:她的下属们在工作中形成了亲密关系,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家庭,用她的话讲不能看着他们往...
【原文】 或问:妙喜云愚人终日掐数珠求净业,念佛果愚人所为乎?噫!予昔曾辩之矣。妙喜但言愚人终日掐数珠求净业...
现在,有不少信佛的人,捐了很多很多钱,给寺院和住持,认为这就是虔诚供养。 在佛教的《大般涅盘经》、《长阿含第...有一天,佛陀走出王舍城,到多根树村。村中有一个妇人名叫藏喜,她看见佛陀远远地走来,身影散发也如同太阳般的光芒...人在年轻时所设定的目标可以称为五子登科银子、车子、房子、妻子、儿子。 只要社会稍微开放,经济自由发展,上述目...
三人观十二因缘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三人者。谓通教声闻缘觉菩萨。虽同观十二因缘。然随智浅深。法成高下。故有三种之异也。一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梵语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谓声闻之人用体空之智。初观十二因缘生。次观十二因缘灭。观此生灭。即悟非生非灭。破见思之惑。证真空之理。是名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体空者。体达诸法性本空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因缘生者。即无明缘行。行缘识等是也。因缘灭者。即无
上篇:文殊三名 | 下篇:阿罗汉三义 |
(术语)人将死时,特起恩爱之烦恼以润业种,令生未来之苦果也。八十华严经三十八曰:业田爱润无明覆。...
甘露水
九横
慧询
出世
唯渐无顿
香水
受请升座
般呾罗
不受食戒制意
非情
赤肉团上
【大藏经】佛说百佛名经
【大藏经】【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大藏经】【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宋代高僧遵式法师

当嗔恨心即将生起时

有因无缘苦果不生,带业往生的最低标准

人生最大的难题是认清自己

念佛是愚人所为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