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三藏法数 > 正文
(人名)阿罗与迦摩罗之二仙人也。或云是一人之名。...(譬喻)以譬人之寿命,时时克克近于死也。涅槃经三十八曰:观是寿命,常为无量怨敌所绕。(中略)亦如朝露势不久停...【一剎那】 p0002 杂集论九卷三页云:又心剎那者:谓于所知境,智生究竟;名一剎那。非唯于本无今有生时名心剎...(1546~1623)明代僧。金陵全椒(安徽)人,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年十一即怀出家之志,翌年投报恩寺西林永宁诵...(术语)诸无知无明也。无知无明,冥真实之义,故曰冥。俱舍论一曰:以诸无知能覆实义及障真见,故说为冥。...同别二业者:一、同业,二、别业。 一、同业 众生造共同之业因,谓之同业。 二、别业 众生造殊别之业因,...云何爱别离苦?爱别离。谓诸有情等。可爱可乐。可喜可意。不与彼俱。不同一处。不为伴侣。别异离散。不聚集。不和合...(杂语)莲社高贤则传曰: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为点头。今言感化之深曰顽石点头。本此。...指能于自然无碍之中,作无穷变化之禅定。法华经玄义卷四上、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上皆列举出九种大禅,其中之第六种为...(术语)衣与法也。谓传正法之征,更授师之袈裟也。传灯录三曰:五祖弘忍,对六祖慧能曰:诸佛出世,为一大事故。随...位于四川广元县北四公里处。为四川境内最宏伟之石窟群。窟龛密集,最多处叠至十三层,高达四十公尺,绵亘约三百公尺...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妙法莲华经卷第四 妙法莲华经卷第五 妙法莲华经卷第六 妙法莲...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当知食以节度,受而不损。」 佛言:「人持饭食施人,有五福德...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三十三天波利质多罗树下,与无量大比丘众及无量大菩萨众俱,弥勒菩萨摩诃...
有一回在广济寺,很多人围绕在身边,我提及照顾心念的话题,说了一句:多心好。身旁一人问:和尚以前不是说多心不好...问: 我学净土法门,也念佛。我觉得如果阿弥陀佛能经常示现让人看到,人们对净土的信心会增强的;念佛过程中阿弥陀...
心中默念,或持咒,或念佛,或参话头。心中用什么功人家是看不见的,打妄想人家也是看不见的,所以这个在于自己。自...
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中国僧人吃素!造就了中国素食菜肴源远流长而精致的烹调艺术,但泰国的僧侣、日本的和尚、韩国的出家众、西藏的喇嘛...
大家学佛的同时,都在做积累功德的事,为自己多修福报,希望今生能生活得更加好。因此,我们会去布施、供养、放生。...认识生死轮回的本质,是学佛非常根本且重要的体认。生死从何而来?由众生的起心动念而来。我们起了一个念头,内心就...
《观经》中佛为何提出净业行人要读诵大乘经典?因为念佛往生法门是大乘圆顿之法。有人觉得念佛求往生是小乘自了汉的...
三种观法
【三藏法数】
[出止观义例] 三种观法者。谓修行用观之法也。前托事附法二种。乃是天台智者大师。讲法华经时。为座下听众有修观行者。随历一事。皆以观法表对。令其修习。名托事观。或遇一切法相处。亦附彼法相。立其观法。令其修习。名附法观。后之一种。专约行门。复说摩诃止观。兼明诸经所有行法。名约行观。故有三种之不同也。一托事观法谓托王舍耆阇崛山等事而为观也。名从事立。借事为观。以导执情。故名托事观。(王舍等事。表对观法者。王表心王。舍表五阴。舍即是令观五阴也。梵语
上篇:南山三观 | 下篇:毗婆舍那三行 |
亦名:十五日自恣已不得出界 子题:十五日自恣出界破夏离衣、破夏 行事钞·自恣宗要篇:“问:‘ 十五日自恣 已,得...
阿罗迦摩罗
屠所羊
一剎那
德清
诸冥
同别二业
爱别离苦
顽石点头
无记化化禅
衣法
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
【大藏经】【注音版】妙法莲华经
【大藏经】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大藏经】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念头虽多不乱就好
大安法师:佛为什么不示现来让人增强信心

过去大德用功,真正是寸丝不挂万缘放下

成佛的七种功德
为什么只有中国僧人吃素

【推荐】所积之福已被自己折损
慧律法师:认识无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