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洪〕赞曰:予初读自行录。录其行事,日百八件。计其貌状,必枯悴佨劣。及见其画像。凛然丰硕,眉目秀拔,气和如春。味其平生,如千江之月。研其说法,如禹之治水。孔子之闻韶,羿之射。王良之御,孙子之用兵。左丘明太史公之文章。呜呼,真乘悲愿而至者也。
佛教词典 > 历代名僧辞典 > 正文
华严圆教之菩萨以真实之智解照见法界时,所触目者,无论万有万法,皆视为佛身,简约其类别,可有十种,统称为解境十...(术语)多闻法文而受持也。维摩经菩萨品曰:多闻是道场,如闻是行故。圆觉经曰: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术语)念诵罥索而成就,名为龙主仙。于诸龙中得自在。见圣迦抳金刚童子轨上。...自认识作用而言,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摄取之对象,即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又称六境。凡夫...梵名 Udraka-rāma-putra,巴利名 Uddaka-rāma-putta。乃住于王舍城附近阿兰若林中,说非想非非想定之外道仙人。又...又作提婆五邪法。即佛世时,提婆达多所说之五种邪法。提婆以此五种邪法破和合僧,在五逆罪中为最重罪。此五法诸书记...一切事物皆由因与缘的和合而生、而有。...佛之德称。佛为大智大明者,可作三界人之眼,引导吾人避离生死之险难,故称三界眼。佛般泥洹经卷下(大一·一六九上...(术语)绝待圆满之一心也。为森罗万象之元,故谓之元心。与起信论之一心同。楞严经三曰: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假”与“实”之并称。又称虚假真实。如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三十二就“极微”举出实、假二种极微,实极微,系指极微...一般多指密教修法时所需之各种必要器具。包括各种法器、供物、所燃点之香,及布置道场之大小器物等。(参阅“支度”...准提咒持诵仪轨...(嘉兴藏流通本)...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林中阿那邠坻精舍,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五百比丘...
死殁无常就是告诉你,要知道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没意义的。 就是说得到人身不容易啊,讲一句简单的,要做一些你...印度的德兰修女建立临终关怀院的初期,曾有位官员专门质疑德兰修女的行为。官员问:你这么做,难道是为了让贫民窟更...炉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三称...以前中国有个杜顺和尚,他收了一个徒弟,这个徒弟跟著他学佛法。他有时讲经说法,有时教人打坐参禅,有时教人念佛,...
智者大师把整个成佛之道简单地判作两个阶位:一个是般若道,一个是方便道。 什么叫般若道呢?就是你从凡夫到大乘的...
阴德就是说你自己默默地修行,默默地帮人家,不用宣传,不用图名图利,这就是修阴德。你无条件地无私忘我地去帮助众...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首先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久学者,我们都是业障深重的。业障深重的凡夫怎么办呢?那么千经万论共指,往圣前贤做榜样的告...
永明智觉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历代名僧辞典】
智觉禅师者,讳延寿,余杭王氏子。自其儿稚,知敬佛乘。及冠日一食,诵法华经。五行俱下,诵六十日而毕。有羊群跪而听。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尝舟而归钱塘。见渔船万尾戢戢,恻然意折。以钱易之,放于江。裂缝掖,投翠岩永明禅师岑公,学出世法。会岑迁止龙册寺。吴越文穆王,闻其风悦慕。听其弃家,为剃发。自受具,衣不缯纩。食无重味,持头陀行。尝习定天台天柱峰之下。有乌类尺絯鷃巢衣鹜中。时韶国师眼目世间。北面而师事之。韶曰:汝与元帅有缘。它日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见耳。初说法于雪窦山。建隆元年,忠懿王移之。于灵隐新寺,为第一世。明年又移之。于永明寺,为第二世。众至二千人,时号慈氏下生。指法以佛祖之语为铨准。曰迦叶波初闻偈曰: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师大沙门,尝作如是说。此佛祖骨髓也。龙胜曰:无物从缘生,无物从缘灭。起唯诸缘起,灭唯诸缘灭。乃知色生时但是空生。色灭时但是空灭。譬如风性本不动,以缘起故动。傥风本性动,则宁有静时哉。密室中若有风,风何不动。若无风遇缘即起。非特风为然,一切法皆然。维摩谓文殊师利曰: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文殊乃曰: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此缘起无生之旨也。僧问,长沙偈曰:学道之人未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始时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岂离识性别有真心耶。智觉曰:如来世尊于首楞严会上。为阿难拣别详矣。而汝犹故不信。阿难以推穷,寻逐者为心。遭佛呵之。推穷寻逐者识也。若以识法随相,行则烦恼。名识不名心也。意者忆也。忆想前境,起于妄。并是妄识,不干心事。心非有无,有无不染,心非垢净。垢净不裲污,乃至迷悟凡圣。行住坐卧,并是妄识非心也。心本不生,今亦不灭。若知自心如此,于诸佛亦然。故维摩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智觉以一代时教,流传此土,不见大全。而天台贤首慈恩。性相三宗,又互相矛盾。乃为重阁,馆三宗知法比丘。更相设难,至波险处。以心宗旨要,折中之。因集方等秘经六十部。西天此土,圣贤之语三百家。以佐三宗之义。为一百卷,号宗镜录。天下学者传诵焉。僧问,如和尚所论宗镜。唯立一心之旨,能摄无量法门。此心含一切法耶,生一切法耶。若生者,是自生欤。从他而生欤,共生无因而生欤。答曰:此心不纵不横,非他非自。何以知之。若言含一切法,即是横。若言生一切法,即是纵。若言自生,则心岂复生心乎。若言他生,即不得自。矧曰有他乎。若言共生,则自他尚无有。以何为共哉。若言无因而生者。当思有因,尚不许言生。况曰无因哉。僧曰:审非四性所生。则世尊云何说,意根生意识。心如世画师,无不从心造。然则岂非自生乎。又说心不孤起,心藉缘而起。有缘思生,无缘思不生。则岂非他生乎。又说,所言六触。因缘生六受,得一切法。然则岂非共生乎。又说,十二因缘。非佛天人修罗作,性自尔故。然则岂非无因而生乎。智觉笑曰:诸佛随缘差别,俯应群机。生善破恶,令入第一义谛。是四种悉檀,方便之语。如以空拳示小儿耳。岂有实法哉。僧曰:然则一切法是心否。曰若是即成二。僧曰:审尔则一切不立,俱非耶。曰非亦成二。汝岂不闻首楞严曰:我真文殊无是文殊。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僧曰:既无二相,宗一可乎。曰是非既乖大旨。一二还背圆宗。僧曰:如何用心,方称此旨。曰:境智俱亡,云何说契。僧曰:如是则言思道断,心智路绝矣。曰此亦强言,随他意转。虽欲隐形,而未忘迹。僧曰:如何得形迹俱忘。曰本无朕迹,云何说忘。僧曰:我知之矣。要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大悟时节,神而明之。曰我此门中,亦无迷悟。明与不明之理。撒手似君无一物。徒劳辛苦说千般。此事非上根大器,莫能荷担。先德曰:尽十方世界。觅一人为伴,无有也。又曰:止是一人承绍祖位。终无第二人。若未亲到,谩疲神思。借曰玄之又玄,妙之又妙。但是方便门中,旁赞助入之语。于自已分上,亲照之时。反视之,皆为魔说。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但以形言迹,文彩生时。皆是执方便门,迷真实道。要须如百尺竿头,放身乃可耳。僧曰:愿乞最后一言。曰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又尝谓门弟子曰:夫佛祖正宗,则真唯识。纔有信处,皆可为人。若论修证之门,则诸方皆云。功未齐于诸圣,且教中所。许初心菩萨,皆可比知。亦许约教而会。先以闻解信入。后以无思契同。若入信门,便登祖位。且约现今世间之事。众世界中,第一比知。第二现知,第三约教而知。第一比知者。且如即今有漏之身。夜皆有梦,梦中所见。好恶境界,忧喜宛然。觉来床上安眠,何曾是实。并是梦中意识,思想所为。则可比知,觉时之事。皆如梦中无实。夫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境界。元是第八阿赖耶识亲相分。唯是本识所变。若现在之境,是明了意识分别。若过去未来之境是独散意识,思惟梦觉之境虽殊,俱不出于意识。则唯心之旨,比况昭然。第二现知者。即是对事分明,不待立况。且如现见青白等物时。物本自虚,不言我青我白。皆是眼识分,与同时意识。计度分别,为青为白。以意辨为色,以言说为青。皆是意言,自妄安置。以六尘钝故。体不自立,名不自呼。一色既然,万法咸尔。皆无自性,悉是意言。故曰:万法本闲而人自闹。是以若有心起时,万境皆有。若空心起处,万境皆空。则空不自空,因心故空。有自不有,因心故有。既非空非有,则唯识唯心。若无于心,万法安寄。又如过去之境,何曾是有。随念起处,忽然现前。若想不生,境亦不现。此皆是众生日用,可以现知。不待功成,岂假修得。凡有心者,并可证知。故先德曰:如大根人。知唯识者,恒观自心,意言为境。此初观时,虽未成圣。分知意言,则是菩萨。第三约教而知者。大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此是所现本理,能诠正宗也。智觉乘大愿力。为震旦法施主,声被异国。高丽遣僧,航海问道。其国王投书,叙门弟子之礼。奉金丝织成伽黎。水精数珠,金澡瓶。等并僧三十六人,亲承印记。相继归本国,各化一方。以开宝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二十六日辰时。焚香告众,跏趺而化。明年正月六日。塔于大慈山。阅世七十有二,坐四十有二夏。
上篇:龙牙居遁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 下篇:云居简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
位于韩国庆尚南道釜山特别市东莱区。山号金井山,韩国三十一本山之一。为新罗太宗武烈王二年(655)海东华严教初祖...
解境十佛
多闻
龙主仙
外尘
优陀罗罗摩子
提婆五法
诸法因缘生
三界眼
元心
假实
支具
【大藏经】【注音版】准提咒持诵仪轨
【大藏经】【注音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大藏经】优婆塞戒经

你要检查一下,哪些带得走哪些带不走
不爱一人,何以百万
怡山发愿文
对面不识佛菩萨

成佛之道的两个阶位

做了好事被人骂,还要很高兴

佛教的治心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