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历代名僧辞典 > 正文
【萨婆若多】 般舟经名萨云若。大论云:秦言一切智相。因名般若,果名萨婆若。大品云:萨婆若,是声闻辟支佛智...娑婆世界所在之一浮幢佛刹,此佛刹之名。如: 一、无边妙花光香水海。 二、一切香摩尼王庄严莲花。 三...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品,为修道的重要...受是受持具足戒;随是随著戒体而去如法修行。...【七百贤圣重结集处】 p0065 西域七卷十五页云:城东南行十四五里,至大窣堵波。是七百贤圣重结集处。佛涅槃后百一...帝释和梵天是护持世界佛法的天神。...亦名:分卫、抟堕、摈茶波多、团堕 行事钞·头陀行仪篇:“善见云,分卫者,乞食也。” 资持记释云:“梵云分卫...与“名利”同义。即名声远闻与以利养身之意。亦即指欲求名声远闻及贪求财富之利益。菩提心论(大三二·五七三上):...(流派)梵云路伽耶陀Lokāyata,译曰顺世外道。立顺世情之教外道名。梵云缚摩路伽耶陀Vāma-lokāyata,译曰逆顺世...【常定一境修习不净】 p1012 瑜伽十七卷十三页云:云何常定一境修习不净?谓如有一、先以巧便、取于贤善三摩地相。...(杂语)经文之证据也。大乘义章三曰:先定其名次引文证。...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诸漏已尽,神通明达。诸众圣其名曰:尊者阿难,...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大弟子众千二百五十人、菩萨七十二那术、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舍离城中,有一梨车,名鞞罗羡那(秦言勇军)。譬如天与诸天女共...
四者巧慧: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所以者何?世间之乐,乐少苦多,虚诳不实,是失是轻;禅定智慧之乐,...
有一只狐狸,看到围墙里有一株葡萄树,枝上结满了诱人的葡萄。 狐狸馋涎欲滴,它四处寻找出口,终于发现了一个小洞...
一个人的善根也是无始劫来累积而成的,人们常常只见其果,而忽视其往生因地的勤苦修行。 在《杂譬喻经》中有这样一...
造邪淫业将会堕入三恶趣中,业重者感生于近边地狱的铁柱山中,或于地狱中感受卧铁床、抱铜柱的燃烧之苦,或者转生于...
古代有一位名叫萨遮尼犍的婆罗门长老,号称全国最有智慧的人,门下有五百名弟子。他嘲笑天下人,所以,经常腹部挂一...
【胜者招致憎恨,而落败带来愁苦,唯有放弃胜败之心,才能快乐、平静。】 我们的态度取决于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思想...
我国最早为亡者做七的记录,始于北魏。《北史外戚传》记载外戚胡国珍去世后,北魏孝明帝在七七日中为他设千僧斋,并...
佛陀建立僧团的目的,也就是续佛慧命,领众修行,传承佛法,令正法久住。所以,僧团应该要自觉地承担这份应尽的本分...
僧缄(大慈寺亡名)(周伪蜀净众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历代名僧辞典】
释僧缄者。俗名缄也。姓王氏京兆人。少而察慧辞气绝群。大中十一年杜审权下对策成事。秘书监冯涓即同年也。干符中巢寇充斥。随流避乱。至渚宫投中。今成汭。汭攻淮海不利。遂削发出家。属雷满据荆州。襄州赵凝攻破之。梁祖遣高季昌诛灭焉。江陵遂属高氏。缄避地夔峡间。后唐同光三年入蜀。寻访冯涓已死矣。遂居净众寺。而髭发皓然且面色红润逍遥。然人不测其情伪。有华阳进士王处厚者。乙卯岁于伪蜀落第。则周显德二年也。入寺写忧于松竹间见缄。缄曰得非王处厚乎。处厚惊曰。未尝相狎。何遽呼耶。缄曰。偶知耳遂说本唐文宗大和初生。止今一百三十余载矣。处厚曰。某身迹奚若。子将来之事极于明年。而今而后事可知矣。意言蜀将亡也。嘱令勿泄。明日再寻杳沉声迹。一日复扣关自来云。暂去礼峨眉。结夏于黑水。方还。缄于案头拈文卷。览之则处厚府试赋[葶-丁+呆]曰考乎真伪。非君烛下之文。何多诳乎。遂探怀抽赋[葶-丁+呆]示之。此岂非程试真本乎。处厚惊竦不已。乃曰。仆试后偶加润色。用补烛下仓卒之过也。师何从得是本也。缄曰。非但一赋。君平生所作之者。皆贮之矣。明日访之。携处厚入寺之北隅。同谒故太尉豳公杜琮之祠。坐于西庑下。俄有数吏服色厖杂。自堂宇间缀行而出。降阶再拜。缄曰。新官在此便可庭参。处厚惶懅而作。缄曰。此辈将为君之驱策。又何惧乎。宁知泰山举君为司命否。仍以夙负壮图未酬前志请候登第后施行。复检官禄簿见来春一榜人数已定。君亦预其间。斯乃阴注阳受也。策人世之名食幽府之禄。此阳注阴受也。处厚震骇不知所裁。但问明年及第人姓名为谁耶。缄索纸笔立书一短封与之。诫之严密藏之。脱泄祸不旋踵。须臾吏散。缄携手出庙及瞑而去。至春试罢。缄来处厚家留一简云。暂还弊庐无复再面也。后往寺僧堂中问之。已他适矣。乃拆短封视之。但书四句。云周成同成。二王殊名。王居一焉。百日为程。及乎榜出验之有八士也。二王处厚与王慎言也。王居一焉。恶其百日为程。处厚唯狎同年置酒高会极遂性之欢。由是荒乱不起。是夜暴亡。同年皆梦。处厚蓝袍槐笏驱殿而行。验其策名之荣。止一百二十日也。详其缄之生于文宗太和初也。成身在宣宗大中。王处厚遇之已一百三十余岁也。次伪王蜀城都大慈寺僧亡名。恒讽诵法华经令人乐闻时至分卫取足而已。身微所苦有示方药。伊僧策杖入青城大面山。采药沿溪越险。忽然云雾四起不知所适。有顷见一翁。僧揖之序寒暄问何以至此。僧曰。为采少药也。翁曰。庄舍不远。略迂神足。得否。僧曰。迷方失路愿随居士。少顷云散见一宅宇阴森既近。翁曰。且先报庄主人矣。僧入门睹事皆非凡调。问曰。还斋否。曰未食。焚香且觉非常郁悖。请念所业经。其僧朗声诵经。勉令诵彻部。所馈斋馔皆大慈寺前食物。斋毕青衣负竹器以香草荐之。乃施钱五贯令师市胡饼之费。翁合掌送出。或问云。此孙思邈先生也。到寺已经月余矣。其钱将入寺。则黄金货泉也。王氏闻之收金钱。别给钱五百贯。其僧散施之。将知仙民恒在名山。次嘉州罗目县有诉孙山人。赁驴不偿直。乞追摄问。小童云。是孙思邈也。县令惊怪出钱代偿。其人居山下。及出县路见孙公取钱二百以授之。曰吾元伺汝于此。何遽怪乎。得金钱僧不知其终所。
上篇:狂僧(曹和尚)(汉洛阳告成县)[《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 下篇:师简(周杭州湖光院)[《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
婆利师迦,梵语 vārsika,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又作婆师花、婆利师花、婆师迦花、靺师迦花、靺[口...
萨婆若多
娑婆世界位置
三十七道品
受随
七百贤圣重结集处
释梵护法
乞食
名闻利养
逆路伽耶陀
常定一境修习不净
文证
【大藏经】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大藏经】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大藏经】佛说出家功德经

世间之乐虚诳不实,禅定之乐永离生死

合理地舍弃,才能得到更珍贵的

善根是无始劫来累积而成的

造邪淫业将会堕入三恶趣中

高傲的萨遮尼犍

胜利了人家就会恨你,落败了则带来愁苦

佛教七七追荐的由来和规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