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历代名僧辞典 > 正文
(术语)假者借之义,诸法各无实体借他而有,故名假。如借诸蕴而有众生,借栋梁而有家屋。故假者,虚妄不实之义也。...【无染净真如】 p1073 成唯识论十卷二页云:六、无染净真如。谓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说后方净故。...梵语 nirde?a,巴利语 niddesa。谓集众人而对之讲说如来深妙之理。古用说法、谈义、劝化、唱导、说教等名称。此一名...无上正等正觉的简称,亦即佛的觉悟。...(经名)四十卷,东晋佛陀跋陀罗与法显共译。大众部所传之律藏也。法显传曰:法显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诸国,皆师师口...(术语)谓圆教之位次,位位相摄圆融也。四教仪集注下曰:圆位,位位相摄。...天台宗所立判教“五时”之一。五时系判如来一代圣教之说时,其中华严时指佛陀成道之后,三七日中宣说华严经之期间;...指日本真言宗流传护持真言秘法之八位祖师。又作住持八祖。与“付法八祖”相对而称。即:龙猛菩萨、龙智菩萨、金刚智...世界之界,向形表推之,如云十方。十方者,十方位也。即东、西、南、北、四维(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上、下。...(譬喻)邪见有种种,而交互繁茂,如稠林之茂密,故曰邪见之稠林。法华经方便品曰: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初业菩萨住心教授】 p0683 瑜伽五十卷三页云:云何如来教授一切始业初业等持资粮摄受安住欲住其心诸菩萨众、...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来诸众生故。说是七俱胝佛母心准提陀罗尼法。即说咒曰。 南谟飒...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娑婆之寿有量;彼土...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今略标所以。谓此三十颂中,...
如何在烦恼痛苦迷惑的惑业和一切的魔境中解脱,五欲六尘的诱惑,这个是魔境。你要贪着于它,你就着魔了。看起来你很...引导语: 生气会带来什么危害?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事情让我们的发怒,尤其的脾气暴躁的人,更是时不时就会热血上...
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别人,这就是自私。 世界上一点都不自私的人大概没有,自私得透顶的人还真不少见。自私是有轻...
我们知道,清凉澄观是将禅宗摄于顿教的,莲池大师为标禅净同归之说,所以也将净宗的阿弥陀经及无量寿经判入顿教。因...
修五停心得成就便入定,然后出定而观四念处,那是次第禅观。由修定得有漏慧,再以有漏慧观四念处,由观四念处发无漏...
问: 随缘与攀缘如何解释? 大安法师答: 这两个概念有本质上的不同。随缘是具有着佛法智慧的一个名相,就随顺时节...
讲到佛法,那是很深广的,现在只能提出一点来说。我所要和诸位说的,只是一个怨字,也就是佛陀对于怨所抱的一种态度...
佛法的道分成两种:一种道是不能解释的,离言说相的,是唯证方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种道是不能加以形容的。 所...
法凝(南齐蜀部会州寺沙门)[《续高僧传》卷二十七]
【历代名僧辞典】
释法凝。会州人也。俗姓庞氏。初齐武帝梦游齐山。不知在何州县。散颁天下觅之。时会州父老奏称。去州城北七里。臣人山是旧号齐山。武帝遣于上立精舍。度僧给田业。凝以童子在先得度。专心持戒道德日新。月六年三斋供不断。但以坐禅为念。出禅则诵经。恒常入禅。百姓争往看。而不敢入。唯于窗中遥见。动经一月。出犹不食。大德名僧多往劝之。虽复进食渐渐微少。后年至七十。于佛像前置座而坐。初烧一指昼夜不动。火然及臂。诸人与弟子欲往扑灭。及有叫唤者。复有禁止不听者。臂然火焰弥炽。遂及身。七日七夜。时俗男女有号哭自捶者。又有顶礼赞叹者。至身尽唯一聚灰。众共理之。于上起塔。今唯有一精舍在。余皆摧灭。
上篇:净辩(隋京师净影寺)[《续高僧传》卷二十六] | 下篇:僧崖(周益部沙门)[《续高僧传》卷二十七] |
不历阶梯渐次,直指本源,顿时开悟的教法。...
假
无染净真如
演说
无上正觉
摩诃僧祇律
圆位
华严时
传持八祖
十方
邪见稠林
初业菩萨住心教授
【大藏经】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大藏经】净土十疑论
【大藏经】唯识三十论颂

【推荐】在世间中得解脱,要按四个步骤来修行
生气会带来的8种危害

【推荐】自私到头是愚笨

莲池大师的净土思想

日常生活中的四念处观

「随缘」与「攀缘」本质上的不同

不可怨以怨,行忍得息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