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历代名僧辞典 > 正文
【处非处善巧】 p1020 显扬十四卷七页云:云何处非处善巧?颂曰:不作不趣得、二余体、不转。净见无余业,非我自在...巴利名 Manoratta。又作摩[少/兔]罗他、末笯曷利他。意译作如意或心愿。据大唐西域记卷二健驮罗国条记载,师为北印...【至一切处回向】 修唯识行,十回向位的第四位。此位菩萨回向所修善根,供养一切三宝,利益一切众生,无处不至。参...(名数)【又】一断断,于所起之恶法断之又断,故名断断。二律仪断,坚持戒律慎守威仪。不令恶起,故名律仪断。三随...亦名:媒嫁戒制意 戒本疏·十三僧残法:“(僧残)第五,媒嫁戒。制戒意者,然此婚娶礼法,乃是生死之结,障道之源...【受想各别立蕴】 p0731 大毗婆沙论七十四卷十四页云:问:大地法等诸心所中,何故别立受想为蕴;余心所法,不...(1869~1953)湖南衡山人。号共杰,法名慧杰。清末提倡科学,自译赫氏无线电学,创办恒丰纱厂,与张季直发展纺织事...(名数)八部之法藏也...为曹洞宗之祖洞山良价所立洞山三渗漏(见渗漏、情渗漏、语渗漏)之一。意谓修行者犹有我见,法见不空,则难以去除法...(植物)果名。慧琳音义五十三曰:乌勃林,即嗢勃林也,木果也。似木菰而大,甚香。...【勤劬处苦】 p1223 瑜伽四十二卷十页云:勤劬处苦者:谓诸菩萨、勤修善品劬劳因缘,发生种种身心疲恼,悉能忍受。...准提咒持诵仪轨...(嘉兴藏流通本)...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给孤独,为子取妇,得豪贵长者家女,端正无双,憍豪慠慢,不以妇...
一、提起佛号 蕅益大师强调:提起佛号,净土宗念佛不一定往生,但是往生一定要念佛,它是不可以取代的。你看《弥陀...
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佛说无量寿经》 定位生命的价值是一桩非常严肃而重大的事情,...
少欲知足 宋宏觉禅师戒徒众云:汝既出家,如囚免狱,少欲知足,莫贪世荣;忍饥忍渴,志存无为,得在佛法中,十生九...
劝进行者,念佛消灾。一个净业行人,当自己走向信愿持名求生净土的道路后,就会了解到念佛一法真正能够给予众生真实...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的诗人,虔诚的佛教信徒。祖籍太原。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白居...
忽尔一年,小年又来了。曾经记得,年少时的故乡风俗,跟其他地方或许大同小异。小年的时候祭灶王、扫尘土、吃甜食,...
这个独头意识所感知到的法处所摄色有五种,这里只列出了二个,我们把五个都念出来: 第一极迥色: 这是依假想观,好...
若已了知彼义无者,蛇觉虽灭,绳觉犹在。 我们前面以无分别智,来破除心中对外境的联想,这个时候慢慢的了解到「彼...
法通(龙泉石楼)[《续高僧传》卷二十四]
【历代名僧辞典】
释法通。龙泉石楼人。初在隰乡未染正法。众僧行往不达村闾。如有造者以灰洒面。通虽处俗情厌恒俗。以开皇末年。独怀异概超出意表。剃二男二女并妻之发。被以法衣。陟道诣州委僧尼寺。时有问者通便答曰。我舍枷锁志欲通法。既达州寺如前付嘱。便求通化寺明法师度出家。于即游化稽湖。南自龙门北至胜部。岚石汾隰无不从化。多置邑义月别建斋。但有沙门皆延村邑。或有住宿明旦解斋。家别一盘。以为通供。此仪不绝至今流行。河右诸州闻风服义。有僧投造直诣堂中。承接颜色譬若亲识。故通之率导其德难伦。曾行本邑。县令逢之。问是何僧。答云山客令乃禁守不许游从。通即绝粒竭诚繞狱行道。其夜听事野狐鸣叫。怪相既集通夕不安。及明放遣。通曰。我繞狱行道正得道理。如何见放。经日不食。夜又狐鸣。宫庶以下莫不震惧。苦劝引挽方从其请。尔后巡行无时宁舍。曾投人宿。犬咋其胫。寻被霹死。风声逾显。后卒于龙泉。余以贞观初年。承其素迹遂往寻之。息名僧纲住隰州寺。亲说往行高闻可观。欣其余论试后披叙。夫以高世之量随务不伦。统其大归莫非信道。所以九十六部。兼邪正之津途。一十七群。现机缘之化迹。故能光开佛日。弘导尘蒙。摄迷没之鄙夫。接戒浊之浇首。并得开智清悟通圣革凡。弘道利生于是乎在。今有不达之者。同世相轻。睹其家业丛杂。阅其形骸尘弊遂则雷同轻毁。曾不大观。由之自陷。备于成教。故文云。不观法师种姓形有。但受其法开我精灵。斯言可归。通有之矣。
上篇:昙选(并部兴国寺)[《续高僧传》卷二十四] | 下篇:弘智(南山至相寺)[《续高僧传》卷二十四] |
【从一切缚而得解脱】 p1030 瑜伽八十五卷十四页云:譬如有人,处在囹圄,为种种缚之所系缚。所谓或木,或索,或铁...
处非处善巧
末笯曷剌他
至一切处回向
四正断
媒人戒制意
受想各别立蕴
聂云台
八藏
见渗漏
乌勃
勤劬处苦
【大藏经】【注音版】准提咒持诵仪轨
【大藏经】【注音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大藏经】佛说玉耶女经

【推荐】做好这四大步骤,为往生做准备

【推荐】难道您还没有玩够吗

少欲知足,诲众清约

劝人往生西方也等于成就自己

白居易的知足常乐思想

「小年」的佛教意义

独头意识所感知到的五种法处所摄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