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历代名僧辞典 > 正文
谓焚香与燃灯。释惠洪之诗:“一室香灯梦寝余。”谢枋得之圆峰道院祠堂记:“朔望有斋馔,晨夕有香灯,如士大夫之奉...(人名)池州南泉之普愿禅师,姓王氏,承马祖之法弘道于南泉。常自称王老师。...【四法能令菩萨摄正多闻】 p0470 瑜伽七十四卷十五页云:复有四法,能令菩萨摄正多闻。谓多闻持;多闻证,多闻果,...【七种修习现观次第】 p0065 显扬十六卷二十页云:云何七种?颂曰:无悔,住所缘,如实见境界,道所依无惑,纯...指印度正理学派所立之十六种认识及推理论证方式。又作十六句义(梵 soda?a padārthāh)。正理学派以考察十六谛乃...【应作证】 p1399 瑜伽八十四卷二页云:应作证者:或果,或胜智。如说:我已证道故。...(术语)着空之思想。止观五下曰:着此空想,诸佛不化。...【我法二执】 p0648 显扬十六卷十二页云:复次前成空品所遮众生执,今此品中所遮法执;此二种执,谁从谁生?颂...【金刚喩三摩地】 p0812 瑜伽十二卷十九页云:复次云何金刚喩三摩地?谓最后边学三摩地。此三摩地,最第一故;...(故事)如来入灭后,迦叶打钟集众,结集小乘之三藏。...【善不善业差别之相有九种因】 p1150 显扬十九卷五页云:又善不善业差别之相、当知由九种因。一、由因及田故。谓由...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然用就体分,非无差别之势;事依理显,自有一际之形。其犹病起...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佛告忉提耶子首迦长者言:「首迦长者!我当为...2006年,我曾作出承诺,逐渐将我持有的所有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捐赠给慈善基金。这个决定让我再开心不过。 现在,盖...
问∶ 我很用功修行,但似乎尚无一点消息。 答∶ 修行不能有所求,凡有求解脱或求开悟之心即成解脱之障碍,这一点非...
佛教经常让我们讲身心无忧,身无忧,心无忧。那我们就快乐无比。但是我们往往都是身有忧心也有忧,一有忧愁,我们的...
魔这个字中文本来没有,梵文是邛I(Mara),译成魔罗。最早的翻译,所用的磨字是磨墨、磨灭的磨,下头是个石字。在梁...
等者,略举余经。如《文殊》所云,一行三昧。《大品》所云,若人散心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是《般若》义。《佛...
宗门下常常有些公案。比如宋代的草堂青禅师。草堂青禅师在当年是很了不起的禅宗大老,那他的大施主就是一个姓曾的大...若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即能入火不烧、入水不淹、恶鬼远离、刑器自毁、怨贼消退、除一切障、免一切难、满一切愿、成...
作为一个修道人,我们现在还不能达到无念,但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念。知道自己当下,从事相上来说依于佛的教制在做什么...
僧伦(卫州霖落泉)[《续高僧传》卷二十五]
【历代名僧辞典】
释僧伦。姓吕氏。卫州汲人。祖宗诸州刺史。父询隋初穆陵太守。未孕之初二亲对坐。忽有梵僧秀眉皓首。二侍持幡在其左右。曰愿为母子。未审如何。即礼拜之挥忽失所。因尔有娠。四月八日四更后生。还见二幡翊其左右。兼有异香。产讫不见。五岁已后迄于终亡。恒自目见白光满屋。齐武平九年。与父至云门寺僧贤统师玟禅师所受法出家。时年九岁。二师问其相状。答以白光流脸二幡夹之。叹曰。子真可度。因而剃落。周武平齐。时年十六。与贤统等流离西东。学四念处诵法华经。至开皇初方兴佛法。云门受具。时年二十三。又于武阳理律师所听始半夏。见五色光如车轮照伦心上。众并同见。即于光中礼五十三佛。犹未灭更礼三十五佛。光乃收隐。又与方愿二师。入黑山太行诸山。行兰若二十余年。大业末。贼徒起。领门人至卫州隆善寺。仍为伪夏窦建德齐善行等请知僧事。武德五年。大统天下。入太行抱犊山。教徒学念处法。由是四方负笈。山路成蹊。贞观四年。卫州刺史裴万顷。与诸官人请令下山。日日受戒大有弘利。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十三日四更。忽告门人。吾夜中于诸法得解脱。谓成无学。不谓天帝等迎。言已而绝。将殡于山。而哀恸不止。天极清朗。无云而降细雨。众咸异焉。时年八十五矣。
上篇:惠宽(益州净惠寺)[《续高僧传》卷二十五] | 下篇:静之(京师西明寺)[《续高僧传》卷二十五] |
(杂名)Yugaṁdhara,又作由犍陀罗,瑜健达罗,由乾陀罗,游犍陀罗,逾健达罗。七金山之第一。译曰双持。山有二道...
香灯
王老师
四法能令菩萨摄正多闻
七种修习现观次第
十六谛
应作证
空想
我法二执
金刚喩三摩地
迦叶结集法藏
善不善业差别之相有九种因
【大藏经】【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大藏经】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大藏经】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股神巴菲特:我为什么要捐掉99%的财富

阿姜查回答有关修行的问题

积极人生莫后悔

认识佛教所说的魔

《阿弥陀经》与《文殊》《般若经》的会通

投生到施主家
观世音菩萨圣号功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