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历代名僧辞典 > 正文
梵语 pratyeka-buddha 之音译。意译作缘觉、独觉。又作贝支迦、辟支。为二乘之一,亦为三乘之一。乃指无师而能自觉...【显现变异分别】 p1467 世亲释四卷十七页云:显现变异分别者:谓眼识等、显现似彼所缘境相、所有变异。缘此显相变...子题:定行心中、定行 戒本疏·九十单提法:“所见异者, 定行心中 见诸恶像,言见好相也;及被人问,答他异本所见...戒本疏·释戒经序:“初制广教,随犯便结;轻重前后,杂乱难分。至佛灭后,一夏结之;重者道源,轻止世谤;八篇以次...(故事)频婆娑罗王梦见一氎分为十八片。佛记为灭后十八分派之兆。...(714~792)唐代牛头宗径山派初祖。苏州昆山人,俗姓朱。又作法钦。初学儒教,于赴京途中遇鹤林玄素禅师,遂剃度受...(术语)一切经分为十二种类之名。据智度论三十三之说,一、修多罗Sūtra,此云契经。经典中直说法义之长行文也。契...(杂语)法会佛事等式终了后,各归于寮舍也。...【忏摩】 此翻悔过。义净师云:忏摩,西音忍义。西国人误触身云忏摩,意是请恕,愿勿嗔责,此方误传久矣,难可...(杂名)六尘之一。青黄赤白等显色及男女形色等之染污情识者,谓之色尘。圆觉经曰:耳根清净,故色尘清净。...(杂名)皆为罥布之稀簿轻妙者。天众之衣,由此而成云。【又】菩萨之见佛性,如隔罗縠而见物。祖庭事苑一曰:华严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大菩萨众,及大诸天、帝释天王、大梵...(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真未?答曰:未得;不还未也。问曰:和上道高名远,何以不至乎?...(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佛陀时代,有位长者的儿子年纪大约五、六岁,占相师为他看相后,发现他很有福德,只可惜寿命太短。长者听了十分忧心...
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对于净土的情怀他是这么表达:破舟救溺理无由,抵死须撑到岸头。等得篙师登陆后,更移...唐朝法顺和尚,是长安万年社氏之子,又叫做杜顺,乃社如晦的族长。他在少年时代就受到随文帝的器重,每个月都赐给月...没有人不认识花生的吧,也没有从来没有吃过花生的吧。但是这些一种食物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吃它,某一类人群吃花生...
静坐时,当反观深究,佛即我心,是心是佛,不假外求。如心而住,无能无所。如是谛观,更无二念,是名修行三昧。慎勿...无常的意思就是,没有的能够变成有,可是相对来说,有的也会变成没有。一般人都喜欢见到自己拥有,而不能够忍受从有...
【胜者招致憎恨,而落败带来愁苦,唯有放弃胜败之心,才能快乐、平静。】 我们的态度取决于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思想...读初中时,美术老师请来市里的一位老画家,在课堂上为我们现场作画。 老画家的腿有点残疾,当他走上讲台准备作画时...
慧眺(唐襄州神足寺)[《续高僧传》卷十五]
【历代名僧辞典】
释慧眺。姓庄氏。少出家。以小乘为业。游学齐徐青海诸州。数论之精驰誉江汉。开皇末年。还住乡壤之报善寺承象王哲公在下龙泉讲开三论心生不忍曰。三论明空。讲者着空。当发言讫。舌出三尺。鼻眼两耳并皆流血。七日不语。有汰律师。闻其拨略大乘。舌即挺出。告曰。汝大痴也。一言毁经罪过五逆。可信大乘方可免耳。乃令烧香发愿忏悔前言。舌还收入。便舆往哲所。誓心敛迹惟听大乘。哲之云亡。为设大斋于墓。又建七处八会广请道俗。百日既满。即往香山神足寺。足不逾阃常习大乘。每劝诸村年别四时讲华严等经。用陈忏谢。常于众中显陈前失。独处一房常坐常念。贞观十一年四月三日。在寺后松林坐禅。见有三人。形貌都雅赤服。礼拜请受菩萨戒讫。白曰。禅师大利根。若不改心信大乘者。千佛出世犹在地狱。闻此重嘱。涕泗交流大哭还寺。在讲者房前宛转呜咽不能得言。以水洒醒。乃更大哭。绕佛忏悔。用此为恒。又劝化士俗。造华严大品法华维摩思益佛藏三论等各一百部。至十三年三月九日中时。佛前礼忏因此而终。春秋八十余矣。自终七日。林树变白大泉浑浊。过此方复。斯亦知过能改无过者同。诚可嘉矣。寺去城邑将五十里。从受归戒者七千余人。填赴山河为建大斋于墓所。三十法师各开一经。用津灵造。
上篇:慧璇(唐襄州光福寺)[《续高僧传》卷十五] | 下篇:灵睿(唐绵州隆寂寺)[《续高僧传》卷十五] |
(杂语)占筮之法也。密教之秘法观我心为月轮或莲华,于其上观 字,变阿字为如意宝珠,使其宝珠遍满法界,故其中一...
辟支佛
显现变异分别
所见异
广教八篇次第列意
梦氎
道钦
十二部经
退座
忏摩
色尘
罗縠
【大藏经】佛说百佛名经
【大藏经】杂譬喻经
【大藏经】【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恭敬得延寿

破舟救溺理无由,抵死须撑到岸头
阿弥陀佛和文殊菩萨应化人间的故事
七种人不能吃花生

反观深究心佛一如
圣严法师:从有变成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