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历代名僧辞典 > 正文
【诸欲过患三种】 p1353 瑜伽九十七卷十七页云:复有三种诸欲过患。一者、诸欲能为顺乐受境界所生贪欲因缘。二者、...亦名:乞衣戒开缘 子题:余时、夺衣、失衣、十种失衣、烧衣、漂衣 含注戒本·三十舍堕法:“若比丘,从非亲里居士,...亦名:受日约事长短 子题:夏末一日在亦作七日法 行事钞·安居策修篇:“约事长短,纵令前事唯止一日二日,皆须七日...(行事)勤行善法也。六波罗蜜中之精进波罗蜜也。法界次第下之上曰:毗梨耶,秦言精进。欲乐勤行善法,不自放逸,谓...(经名)有三本,一为般泥洹经之略名。二为佛般泥洹经之略名。三为大般泥洹经之略名。...五分法身之一。解脱知见为如来法身之一分,故称解脱知见身。又作解脱所见身、解脱知见蕴、解脱知见众、解脱知见品。...(名数)有情乐住之处有九种也。又曰九众生居,亦曰九居:一欲界之人天,二梵众天,三极光净天,四遍净天,五无想天...【咄噜瑟剑】 此云苏合。珙钞引续汉书云:出大秦国,合诸香煎其汁,谓之苏合。广志亦云出大秦国。或云:苏合国...(名数)一观境自在,谓菩萨以正智慧照了真如之境及能通达一切之诸法圆融自在也。二作用自在,谓菩萨既以正智照了真...(杂语)弃僧而复归于俗生活也。象器笺十二曰:居家必用吏学指南篇云:还俗,谓僧道犯罪归家者。归俗,谓僧道无罪,...(一)意即卑贱下劣之位。指下贱之凡夫位。道宣之净心戒观法卷下(大四五·八二六下):“薄地凡夫臭身隔陋,果报卑劣...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与大比丘僧六万二千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普贤行愿品...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六识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对境所产生的六种认知作用,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禅宗运用般若空观,强...大海之滨,住着一只龟王。水族子民,由于龟王的教化有方,无不互敬互慈,和睦共处。 一个月圆的寂静夜晚,龟王缓缓...问: 弟子读《长阿含经》前三分皆欢喜生信,叹未曾有,只是第四分讲须弥山及四周龙王、金翅鸟、日月宫殿等事,与所...一滴水,单纯而透明,在阳光下却能折射出五彩缤纷的光芒。如果把一滴水用火焰炙烤,它会化为高天流云,如果把一滴水...
讼习 讼,争讼,意思是说,我们自己有了过失,但是我们不想把过失发露出来。那怎么办呢?用种种的言词来加以争辩,...
子二、别明破阴 分五:丑一、圆破色阴超劫浊;丑二、圆破受阴超见浊;丑三、圆破想阴超烦恼浊;丑四、圆破行阴超众...问: 我较深入地接触佛法有半年多的时间了,别的师兄们好像都有一些问题,我好像没什么问题可问,我为什么会是这种...
你想想看,一个人好端端的,谁愿意去造罪呢?肯定是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一定有一个错误的颠倒妄想控制你,让你没办...
慧重(齐瓦官寺)[《高僧传》卷十三]
【历代名僧辞典】
释慧重。姓闵。鲁国人。侨居金陵早怀信悟。有志从道愿言未遂。已长斋菜食每率众斋会。常自为唱导。如此累时。乃上闻于宋孝武。大明六年敕为新安寺出家。于是专当唱说。禀性清敏识悟深沉。言不经营应时若泻。凡预闻者皆留连信宿增其恳诣。后移止瓦官禅房。永明五年卒。年七十三。时瓦官复有释法觉。又敦慧重之业。亦擅名齐代。
上篇:道儒(齐兴福寺)[《高僧传》卷十三] | 下篇:法愿(齐正胜寺)[《高僧传》卷十三] |
谓疏通义理,即解释本经之义理者。摩诃止观卷七下(大四六·九九中):“览他义疏,洞识宗途。”(参阅“疏”4739)...
诸欲过患三种
从非亲俗人乞衣戒开缘
安居受日约事长短
勤行
泥洹经
解脱知见身
九有情居
咄噜瑟剑
二种自在
归俗
薄地
【大藏经】悲华经
【大藏经】【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大藏经】【注音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禅宗对六识空性的体证
龟王菩萨
佛经中有些与世间常识相违,该如何断疑生信
一滴水的思考

地狱的恶报从六根而出

了然不生——了了分明,当下就是无生
接触佛法半年多,为什么对佛法没有什么疑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