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历代名僧辞典 > 正文
【伽罗尼羯罗拏】 此云能嗅。瑜伽云:数由此故,能嗅于香,故名为鼻,是能嗅义。楞严云:鼻如双垂爪。或云:鼻...梵语 subhā?ita。意译妙语。乃赞称经典甚深微妙之语。据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载,印度僧众诵经,先取经意造颂赞叹佛...1、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名惑障,即贪嗔痴等烦恼,能使众生流转于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碍涅槃之业,故名烦恼障;...佛寺之称。又称香阜。古人诗中,多称佛寺为香界。孟浩然之题云门山诗:“舍舟入香界,登阁憩旃檀。”高适之登慈恩寺...(名数)别序之种类也。序总有二种:一通序,如是等之五事六事是也,是通诸经有之故云通序。二别序,由通序至序末是...【静】 p1378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二十二页云:云何第二静行相?谓于永断众苦静中,正观行相。 二解 如四行了灭谛相...神沙,侍奉阎魔王之鬼神;怒眼睛,愤怒之意。乃用以形容容貌极度恐怖、愤怒之词。 p4248...(1600~1667)明末清初临济宗僧。又作宏礼。会稽(浙江绍兴)人,俗姓张。字具德。于普陀寺出家,后谒汉月法藏(1...(譬喻)譬物之不可得也。涅槃经二十五曰:世尊譬如厌沙油不可得,心亦复如是。虽复厌之贪不可得,当知贪心二理各异...据华严经疏卷五十二、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十三载,佛以十一种持住于世间,以利益众生,十一持即:(一)佛持...(术语)三举之一。比丘犯罪而云不犯,谓之不见。...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整理并注音。句读及注音仅供参考。特此说明。...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与大比丘僧六万二千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普贤行愿品...你开着一辆车。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你经过一个车站。有三个人正在焦急的等公共汽车。 一个是快要临死的老人,他需...一位行者到寺庙中拜谒在这里修行的禅师,希望禅师能够解开他心中的疑惑。 行者问道: 禅师,人的欲望是什么? 禅师看...有次德山宣鉴禅师病了,有人问他:「老和尚,连你都会生病,那还有谁不生病的?」 德山说:「有啊!有不生病的人。...
古印度时,释迦牟尼佛与大比丘众五百人,居住在罗阅城的迦兰陀竹林精舍。当时,阿难尊者与多耆奢,着衣持钵,进入城...
凡人即将死亡,乃生命中最为微弱时刻,许多临终者面对死亡不知所措,此时助其正念,指引其焦虑迷茫的心灵回归本来清...问: 请法师慈悲开示,阿阇世王因为杀父而身受毒疮,痛苦不堪;但是他前生为他的父亲所杀,所以今生为子而来报仇。...
修行用功办道的人,你不论修持哪一个法门,首先就要讲求发心。发什么的心呢?就是发菩提心,又名道心。一般人都会说...何为三净肉,三净肉即三种清净的肉: 一、不见,我眼不见它被杀时的情景; 二、不闻,我耳不听它被杀时哀叫的声音;...
僧从(宋始丰瀑布山)[《高僧传》卷十一]
【历代名僧辞典】
释僧从。未详何人。禀性虚静隐居始丰瀑布山。学兼内外精修五门。不服五谷唯饵枣栗。年垂百岁而气力休强。礼诵无辍。与隐士褚伯玉为林下之交。每论道说义。辄留连信宿。后终于山中。
上篇:净度(宋余杭)[《高僧传》卷十一] | 下篇:法成(宋广汉)[《高僧传》卷十一] |
(名数)佛之大悲,摄化众生,常住于三种之念:第一念住,众生信佛,佛亦不生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智也。第二念住,...
伽罗尼羯罗拏
苏婆师多
二障
香界
二种序
静
神沙怒眼睛
弘礼
厌沙油
佛十一持
不见举
【大藏经】【注音版】朝时课诵
【大藏经】悲华经
【大藏经】【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一个终身受用的测试题
欲望是累赘
圣严法师:不生病的人

五阴乃幻化虚伪,没有真实体性

正确的助念心态
阿阇世王为何还受毒疮之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