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 正文
Jihu 印度佛教僧人。今印度比哈尔邦人。早年出家,为大乘佛教自续中观派创始人清辨的五传弟子,在当时印度佛教...指有限量且能计算之诸种事相。广义指迷界之诸法而言,狭义则指迷界之众生。谓众生在迷界中,心、身皆有限量而互异,...位于山东济南东南约四十六公里处。前秦皇始元年(351,即东晋永和七年),僧朗移居泰山与隐士张忠结交。未久,秦主...(术语)三大之一。言真如之体,有生一切诸法善恶因果之大作用也。起信论曰: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沉心及策心】 p0708 俱舍论二十六卷六页云:沉心者:谓染心。此与懈怠相应起故。策心者:谓善心。此与正勤相...梵语 akanistha,巴利语 akanittha。音译作阿迦尼吒。又称色究竟天。乃色界四禅天之第九天,为有形世界之最顶峰,故...(术语)心住于禅而习修道也。唯识枢要上本曰:睿无常以禅习。...【菩萨有九种德大】 p1131 佛地经论二卷十七页云:就德大中,应知略说九种德大。一、精进大。谓皆住大乘。由精进力...(术语)法华玄义所说迹门十妙之一。...(Sanskrit)古印度之标准语文。又称天竺语。即吠陀、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及北传佛教圣典所用之语文。属印欧语族。...亦名:空愿无行无戒可违 行宗记释云:“结意中,初标示律意,即指戒文也。准知发体则有戒可违,不发则无法可犯。”...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故,结出谶微,分别善恶,都有五道人作善恶有多少,瞋恚有薄厚...(弘化社32分本)...佛说盂兰盆经...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
我学佛20多年了,从1993年的下半年开始,基本上是全身心地学习佛法,之前也有一个不断接触的过程。1989年的秋天,一...
问:世间染法,有贪瞋痴为所治;出世净法,有戒定慧为能治。则真俗互显,能所对治,行相分明,理事具足。云何但说一...宋朝新罗的高僧元晓,年轻的时候曾跟随大安禅师修行。 大安禅师是和布袋和尚、济公一样的人物,穿着破烂,每天在街...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说,修念佛法门有两种:一者专修;二者圆修。 专修是什么? 就是临命终的人,或者说年纪大...
打坐时可能产生的反应现象有四类: 第一类现象是痛、麻、酸、痒, 其中除了心痛和头痛是有病以外,其他如腿痛、腰痛...
到了老了,你看人的一生,你想想,是毫无意义的。几岁懵懵懂懂什么都不了解,前三年离不开母亲,自己生活不能料理,...
人对事物的认知有三个境界。要想提升生活的境界,就要先提升认知的境界。 桂琛禅师去参访玄沙禅师。 玄沙问:三界唯...
后得智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后得智】依根本智而契悟真理,悟后所得的济度众生的智慧,称后得智。根本智是离分别之念的智慧,由证得根本智后,再起分别一切差别之相的智慧,称为分别智,又称后得智。见道位的菩萨,就是以此根本、后得二智,缘真俗二境。《摄大乘论释》曰:‘如来本识永离一切解脱障及智障,此识或名无分别智,或名无分别后智。若于众生起利益事一分名俗智,若缘一切无性起一分名真如智,此二合名应身。’
上篇:差别寻思观 | 下篇:计度分别 |
指善之作业。为“恶业”、“不善业”之对称。即能招感善果之身、口、意业。据瑜伽师地论卷九十载,善业之建立,系依...
寂护(Santiraksita 705~762)
有量诸相
神通寺
用大
沉心及策心
有顶天
禅习
菩萨有九种德大
三法妙
梵语
愿行感戒
【大藏经】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大藏经】【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古代名士专修净土的事迹

明影法师的的学修经历

离心之外,无别有法
为小狗念的经

修念佛法门有两种

打坐时可能产生的反应现象

人生的老病死非常无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