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 正文
【六道四生】 六道,指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等六种众生。又依六道众生出生的形态,分为胎生、卵生、湿...今明六趣,当以三事:一因,二缘,三果。妄惑为因,作业为缘,受报为果。由根尘识等、境受想等之妄惑,起身口意善恶...为比喻修行佛道各种过程之用语。即意谓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行人即渐次近于阿耨菩提;譬如人若欲过百由旬、二...亦名:受须戒净施必普周 子题:施必普周 行事钞·随戒释相篇:“增一云,师子长者别请五百罗汉,佛言,不如僧次一人...(地名)国名。饰宗记八末曰:真谛部执疏云:鸯掘多罗国,在摩竭陀国北,或云鸯伽国。(Aṅga)。...(动物)Kruca,又作拘嘘安遮。帝释鹊之一种,又青庄之一种。见大集经三,梵本阿弥陀经。大威德陀罗尼七作榖禄鸟。...【业清净论】 p1220 瑜伽八十九卷二十一页云:云何施设业清净论?谓如有一、不造新业。故业触已,寻复变吐。由对治...(杂名)印度之僧,多系耳环,谓之穿耳僧。风穴众吼集指达磨为穿耳客。西域记七曰:阿避陀羯刺拏僧伽蓝,唐言不穿耳...行事钞·随戒释相篇:“持佛像大小便处,三开亦尔。”资持记释云:“七十七[戒]持佛像中,三开者:即上[有]病、...Sanleijing 佛教术语。识所变现的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三类的总称,是唐玄奘针对当时印度唯识学说有关见分、相...(术语)为如来本愿力所与之信心。又为如来本愿力所救之信心。对于名号信心而言。...(印光大师校印本)...佛说出家功德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馀无量众俱,前后围遶。 尔时长老舍利弗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父母不亲谁是亲,不敬父母敬何人 千两黄金万两银,有钱难买父母身 活着不尽儿女孝,死后排场瞎胡闹 在生之时不孝顺...
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
佛教宗旨,单以一心为宗。原其此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了无纤尘,清净无物。此中本无迷悟生死,圣凡不立,生佛同...
有名与有钱,都不是人生的大好事。但是世界上的人,都在拼命追求名利和权位,怎么说也是白费的。只有在名利、权势上...
问: 什么叫做念佛三昧? 慧律法师答: 念佛三昧就是理一心三昧,还有事相的三昧。也就是说,我今天不管我道理懂不...问: 法师:您好!不好意思,我不懂得应该如何烧香才是正确的方法,听说有很多讲究,我想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谢...
修补观世音菩萨佛像手臂,观世音菩萨亦医其手臂 湖州有一个村妇膀臂疼痛很久,一直没好。一天夜里,村妇梦见一个白...法鼓山所推动的心五四运动,是展现人文关怀最主要的重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心灵环保,那是指观念的转变和导正。所谓观...
如来藏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如来藏】如来藏,又称如来胎,指于一切众生之烦恼身中,所隐藏的本来清净(即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通常把它看作是佛性的异名。如来藏梵语 tathagatagarbha,指隐藏于一切众生贪嗔烦恼的身中、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此又称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藏。如来藏虽覆藏于烦恼中,却不为烦恼所污,具足本来绝对清净而永远不变之本性。如《胜鬘经·法身章》曰:‘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如来藏与佛性为同一意义,佛性可说是‘佛的本质’,或者说是‘佛的本性’。一切众生,皆具有与佛相等的本性,因此众生皆具有成佛的势能,未来皆能成佛。佛性即是如来藏,或称为‘如来胎’——藏如来的东西,所藏的是‘如来之胎儿’。当然这是一种譬喻,意指为烦恼所缠的众生,人人皆具有未来成为如来的如来智。在印度,如来藏思想是公元三世纪开始兴起的,而于公元四五世纪间,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思想。此一思想发展的过程,自如来藏经典出世之先后可窥知其轨迹。而最早出现的如来藏思想的经典,是《大方等如来藏经》。《如来藏经》列举九喻,详加解说其义。即:一、如未开花内有如来身结伽跌坐,具天眼者见之,即除去萎花,使其显现。二、如淳蜜在岩树中,无数群蜂守护围绕之,有人以巧智方便拂彼蜂,得随意取蜜。三、如梗粮未离皮糠,贫愚轻贱之人谓为可弃,若除荡精白,贵显王侯亦用之。四、如真金堕不净处,经年累月毫无朽坏,有天眼者知之,自不净中出真金,随意受用。五、如贫家有珍宝藏,但家人不知,又无语者,遂不能开发此宝藏。六、如庵罗果之种子,在核内不坏,种于地,成大树王。七、如有人以弊物裹真金像,行诸他国,于途忽命终,金像遂弃置旷野,遭行人践踏。得天眼者见之,取出金像,众皆礼敬。八、如贫贱丑陋女怀转轮圣王,而不自知,常作下劣生贱子之想。九、如铸师将初铸成之真金像倒置于地,外虽焦黑,但内像不变,开模出像,金色晃耀。而集如来藏思想之大成的,是《究竟一乘宝性论》,这是出于以上经典之后的论典,把已出世的经典中、有关如来藏思想的要义,都引用在论典中,所以这是集如来藏思想之大成的一部论典。而影响中国佛教特深的,还有一部《大乘起信论》。《起信论》继承《楞伽经》的思想,以一心、二门、三大,成立三界唯心义。一心者、即众生心,二门者、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三大者、体大、相大、用大。依照《起信论》的理论,一切法皆从一如真心上生起显现。此即是说,宇宙间万事万物,皆是从法性真如海流出,此即称为真如缘起。起信论以众生本具之心,为大乘教法的主体。主张此心摄有为无为、世出世间一切色心诸法,体性无碍,染净同依。此约能持之有情,曰众生心;约所持的功德,名如来藏。中国大乘佛教,习惯上把佛教分为性、相两宗,以法相唯识宗称为法相宗或相宗,以中国的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称为法性宗或性宗。虽然这种分类方法并不确切,但是千余年前沿用至今,约定成俗,也就无从辨正了。性相两宗的差异,一者是‘唯心真妄异’,一者是‘真如随缘凝然异’。唯心真妄异者,法相宗谓由阿赖耶之一心而缘起诸法;法性宗谓不生灭之真如、与生灭和合而缘起诸法。真如随缘凝然异者,法相宗谓真如凝然不作诸法;法性宗谓真如具有不变、随缘二义,因随缘之故,应染净之缘而作善恶之法。法相宗说的是八识组成的生灭无常的妄心,法性宗说的是真如——如来藏心。法相宗以真如为凝然不动之理体,法性宗以真如有不变与随缘二义。而真如随缘、有能生的大用,就是‘如来藏缘起’。在印度,心不是常住真心(理心)或不变之性,而是人的精神主体,即所谓八识之心或攀缘之心(事心)。瑜伽行学派是如此说心,中观学派也是如此说心。如《大智度论》曰:‘心有两种,一是生灭心,一是相续心’。《瑜伽师地论》曰:‘心有二义,一是集起义,二是积聚义’。以上所说的心,都是生灭变异的‘事心’,不是‘真如凝然’的理心’。而中国佛教真常唯心的心,指的是如来藏心、妙真如心。在真如缘起论中,心与性是统一的,心的概念不再是一个主体的、有为法的思维之心,而是天人合一的宇宙之心,它是万有的终极本体,是产生一切事物的根源,是一切万有本体之理性,也就是佛法中的如来藏、佛性。中国佛学中所称的佛性,是印度佛学术语与中国文化融摄后的产物。‘众生皆具佛性’,不正是对中国的‘人人皆可为尧舜’的最佳注释吗?中国人对于如藏、佛性的信受不疑,正是中国文化的表现。
上篇:同体大悲 | 下篇:如来藏缘起 |
梵语 catvāro dvīpāh,巴利语 cattāro dīpā。古代印度人之世界观,谓于须弥山四方,七金山与大铁围山间之咸海...
六道四生
六趣
四百由旬
别请五百罗汉不如僧次一凡夫僧
鸯掘多罗
拘仑阇
业清净论
穿耳僧
持佛像至大小便处戒开缘
三类境
愿力信心
【大藏经】【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出家功德经
【大藏经】右绕佛塔功德经
劝孝歌

菩萨有十种自在

什么是禅,参禅又是什么

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

什么叫做念佛三昧
如何烧香才是正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