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 正文
(杂语)发起起立塔像,书写经典等,总关于佛道善根之人也。此人以此善根愿成佛或往生,故名为愿主,又曰本愿。无量...亦名:乞衣戒制意 戒本疏·三十舍堕法:“(舍堕)第六,从非亲俗人乞衣戒。凡出世之士,须遵少欲为怀。今三衣具足...马祖道一之法嗣华林善觉有大空、小空二只老虎为侍者,师夜里步行时,常七步一振锡,一唱观音名号。宰相裴休感其摄虎...(真言)又曰五字咒,五字陀罗尼等,阿罗婆遮那之五字也。...欲者,于所乐事彼彼引发所作希望为体,正勤所依为业,彼彼引发所作希望者,谓欲引摄见闻等一切作用故。...全一卷。唐代法藏(643~712)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本疏内题“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并序”。一般称作大乘法界无...(杂语)非想天在三界之顶上,为果报最胜之处。外道以为究竟之涅槃。...(一)指石雕之佛像。又作石佛像、石像。我国、印度、西域等地之各石窟中、摩崖上均可见规模钜大之石佛,有高达十七公...【犹豫不成】 p1189 因明入正理论云:于雾等性起疑惑时,为成大种和合火有而有所说;犹豫不成。如疏六卷五页释。...(术语)谓众生本具灵灵觉悟之性也。四十二章经曰:观灵觉即菩提。肇论曰:万累都尽而灵觉独存。...(名数)淫盗杀妄之四波罗夷罪也。是为退堕佛法海而不得再入僧从之重罪,故云堕。多论一曰:白四羯磨竟,已得具戒,...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与大比丘僧六万二千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普贤行愿品...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往昔,佛陀行化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日,世尊告诉诸比丘:生病之人,若做了五件事,将导致长期卧病在床,无...现代社会由于物质文明过度蓬勃、结构变化太快,造成人类价值观念混淆,以致于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需要,什么是贪求的...
一、寺庙启蒙 大师俗姓蔡,讳德清,字澄印,别号憨山。明代金陵全椒县人,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十月十二日。大师...从前,有一个樵夫,入山砍柴,不觉天色将晚,急忙收拾,直奔归路。 不久天下大雨,樵夫迷失了道路;在万分焦急中,...佛教的信徒,可以分为两大类,就是出家与在家的分别,出家人集合在一起叫出家僧,在家学佛的组织,叫居士林。这两种...
信愿不真切具体表现在有五个方面。 第一就是泛泛悠悠,敷衍了事。就是好像自己也有功课也念佛,但是生死心不切,心...
一、向孔子学习谦虚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过于自信是危险的,离成功近,离失败也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是...
峨眉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相传为普贤菩萨应化的道场,普贤骑象铜像在今峨眉山万年寺内。万年寺是峨眉山主要寺...
有情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有情】旧译为众生。即生存者之意。新译有情,指有情识、情见的众生而言。关于‘有情’与‘众生’二语间之关系,有谓‘有情’指人类、诸天、饿鬼、畜生、阿修罗等有情识之生物。则草木金石、山河大地等为非情、无情。而‘众生’则包括有情及非情二者。然另一说认为,‘有情’即是‘众生’之异名,二者乃体一而名异,皆包括有情之生物及非情之草木等。见《成唯识论述记》卷一。
上篇:有执受 | 下篇:有情世间 |
(杂名)Aṅgajāta,译曰生支。男茎也。根木百一羯磨六曰:梵云鸯伽社哆,译作生支,即是根也。...
愿主
从非亲俗人乞衣戒制意
华林二虎
五字文殊咒
欲
法界无差别论疏
非想快乐
石佛
犹豫不成
灵觉
四堕
【大藏经】悲华经
【大藏经】【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大藏经】【注音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能做到这五件事,病人便能早日痊愈
圣严法师《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憨山大师参学悟道记
忘恩负义的樵夫
印顺法师:为在家居士说法

净土行人信愿不真切的表现

【推荐】人生迷茫时,向圣贤借一点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