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 正文
指药师佛于过去世修菩萨行时,所发利导众生之十二大愿。又作十二大愿、十二上愿。即:(一)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自身光...(术语)发诸见之智慧也。止观十上曰:如是见慧从何处出?由禅中有观支。...(杂名)Śāla,娑罗树之华叶也。释氏要览下曰:用白纸作娑罗华八树以簇绳床,表双林之相。...于法计常者,有十一种,云何为十一。 一、计诸有见常 如外道贪着诸见,说法因集皆是实有,以诸有见为常。 ...梵名 Sajjīva,巴利名同。又称更活地狱、又活地狱、更生地狱、想地狱。为八热地狱之第一。因罪人于此地狱中受苦而...(术语)有情流转之根本识也。依根本无明,而一如之真心,初生动作之念者。起信论曰: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谓空假中三谛,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举一即三,全三即一。十法界中,任何事物,其体其相,悉具...梵语 ghrta。为大般涅槃经五味喻中之第四味,指般若波罗蜜。亦为天台宗以五味配五时教判之第四般若时。略称熟酥。系...(界名)释迦如来真身毗卢舍那佛净土之名。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包藏微尘数之...梵语 naga。不动之义。译作山、树木,或植物。[大日经疏卷三] p4080...(术语)有情之异名。俱舍光记三十曰:或谓有情,有情识故。或名不悦,劫初时人,见地味等没,心不悦故,从此为名。...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楞严咒注音版...八大人觉经...安婧最近很郁闷。她不喜欢参与那些家长里短的话题,也不愿意听同事们背后的议论,所以她总是尽量躲开人多的场合,完...
【如观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现,此则全体是妄,与佛与心,皆不相应,即伏魔胎。】 这个地方要注意了...
《经》: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疏》:乘弥陀愿力摄持,不为平昔妄想攀缘,倾动其心,...
一切大乘经典都是由佛的大慈悲心、实相般若所流现出来的智慧灵文,被称为佛的法身舍利。 摩诃迦叶说那些肉身舍利就...【阿弥陀】这三个字,在净土中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这三个字绝对不能忽略的!因为在整个修行当中,不管是你的因地,...佛之所以成佛,常享真常法乐,众生之所以堕地狱,永受轮回剧苦者,皆不出因果之外。凡人欲治身心,总不能外于因果。...
一位长者讲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一颗硕大而美丽的珍珠,然而他并不感到满足,因为在那颗珍珠上...
丛林中除设方丈和尚作为僧团的首领之外,还设有四大班首,即首座、西堂、后堂和堂主。他们是方丈的助手,辅佐方丈的...
三学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三学】这是修行者所必须修习的三种修持,即一者戒学,二者定学,三者慧学。全称为戒定慧三学。一、增上戒学,又作戒学。戒可修善,并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二、增上定学,又作定学,定可摄散澄神、摒除杂念,见性悟道。三、增上慧学,又作慧学。慧能显发本性,断除烦恼,见诸佛实相。此三者为佛教实践纲领,即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故《菩萨地持经》卷十,以六度配三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四波罗蜜为戒学,禅波罗蜜为定学,般若波罗蜜为慧学。以三学实为佛道之至要,一切法门尽摄于此,故当精勤修学。见《大乘义章》卷十。
上篇:三慧 | 下篇:三类境 |
【杂染所作变异】 p1413 瑜伽三十四卷六页云:云何观察内事杂染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能了知先所生起或有贪心、或离...
药师十二大愿
见慧
娑罗华
于法计常
等活地狱
业识
三谛圆融
熟酥味
华藏世界
娜伽
不悦
【大藏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藏经】楞严咒注音版
【大藏经】【注音版】八大人觉经
心律法师:遇到小人怎么办
须自量根性,勿唯图高胜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国土

学佛为何要读诵大乘经典
「阿弥陀」三个字意义重大
印光大师:佛菩萨也不出因果之外

计较得越多,失去得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