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 正文
【焰慧地】 p1188 瑜伽四十八卷七页云:于此地中,菩提分法如实智焰,能成正法教慧照明。是故此地、名焰慧地。又卽...亦名:嫌骂僧知事戒缘起 含注戒本·九十单提法:“佛在罗阅城,沓婆摩比丘僧差知事,慈地比丘齐眼见处讥嫌之。以过...(术语)飞行空中之仙人也。楞严经八曰: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中略)地行罗刹。...行事钞·导俗化方篇:“五百问云,若希望心,为人读经说法得物,犯舍堕;无心贪,不犯,无衣,得取。”资持记释云:...凡十卷。元代临济宗僧永中补,明代临济宗僧如卺续补,先后刊行于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及明宪宗成化十年(1474)。...谓八种浆药。即:(一)招者浆(梵 coca),味酸如梅,状似皂筴。(二)毛者浆(梵 moca),即熟芭蕉之果实。(三)孤落迦...(仪式)三回忌也,大祥为儒典三年祭之名。...(术语)唐代已下之诸译为新译,以前者为旧译。旧译家中,以罗什真谛为翘楚,新译家内以玄奘义净为司南。大部补注五...(术语)殊妙之结果,即菩提涅槃之二也,是为妙因之结果。金刚经新注曰:既行胜因必定妙果。...又作求化、奉加、劝财。指劝化信徒,使其布施,以供佛堂寺塔之新造、佛具之补充修理等用途。又以募化乃劝募而结佛法...(喻)佛法好像日光,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再照平地。高山喻佛成道后,最初说华严经,教化顿大的菩萨;幽谷喻佛...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林中阿那邠坻精舍,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五百比丘...小品经序 释僧睿 般若波罗蜜经者,穷理尽性之格言,菩萨成佛之弘轨也。轨不弘,则不足以寮群异指其归;性不尽,则物...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来诸众生故。说是七俱胝佛母心准提陀罗尼法。即说咒曰。 南谟飒...古时候,一位老和尚有个老是爱抱怨的弟子,老和尚决定要开导他一番。有一天,老和尚派这个弟子去集市买一袋盐。弟子...
【原文】 须知净土法门,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宗旨。世人每每以此为平常无奇,遂以宗门参究之法为殊胜,而注重于开...
人说世间的境缘,正是自己修行的助缘。以这个痛来说,不论是生理痛,肚子痛,病痛,或者什么痛,正好可以让自己观照...
【原文】 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但须主助分明,则助亦归主。若泛泛然无所分别,一目视之,则主亦非主矣。准提大...
宽恕是一种美德。夫妻之间如果互相有宽恕的心,夫妻的感情一定很甜蜜;兄弟姐妹之间,如果有互相宽恕的心,兄弟姐妹...修佛的人,我们磨练自己内心的光明,不是和别人斗的,我们要转变方向。 大道是质朴的,真正的佛法看似慢而快,邪的...
出家,就是看破红尘,辞亲割爱,摆脱世俗之家,舍弃世间荣华富贵、名利地位,甘于清净的生活,代佛传灯,修行办道。...凤凰网: 谢谢宗舜法师刚才对佛教给我们的解释。社会上很多人可能对佛教还是有误解,不仅仅说是正信还是迷信这种问...
二种生死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二种生死】生死一语,又作轮回,谓依业因而于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六道迷界中生死相续、永无穷尽之意。与‘涅槃’相对称。《成唯识论》卷八,举出二种生死:一、分段生死,以有漏之善恶业为因、烦恼障为缘,将受三界内之粗报;其果报对于寿命之长短、肉体之大小等有一定限制,故称为分段身。受此分段身而轮回者,称为分段生死。二、变易生死,又称不思议变易生死。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等虽不受分段生死之轮回,但以无漏之有分别业为因、所知障为缘,于三界以外受殊胜微妙果报之身,即受意生身,再以此身来三界内修菩萨行,以至成佛果。其所受之身,因悲愿力之故,寿命、肉体皆可自由变化改易,而无一定之限制,故称为变易身。受变易身者,称为变易生死。
上篇:二业 | 下篇:二种因果 |
(修法)护摩法总有六种,其中延命之一法入于增益中而为五种以配五部。诸经轨之说不同。又内外八供,通用于一切法。...
焰慧地
嫌骂知事戒缘起
飞仙
说法受利可否
缁门警训
八种更药
大祥忌
旧译
妙果
募化
三照
【大藏经】优婆塞戒经
【大藏经】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大藏经】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心的容量

世之好高务胜者,每每皆成弄巧成拙

多学习在逆境中念佛

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

学佛的人,一定要有宽恕的心
磨练自己内心的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