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 正文
【五种善法障】 p0268 瑜伽六十九卷一页云:云何为犯?谓能障碍所有善法,令不得生。当知此障,略有五种。一、慢缓...(术语)谬于事理云迷,不明事理云惑。唐华严经五曰:观佛神通境界无迷惑。法华经方便品曰:无智者错乱,迷惑不受教...(名数)一,息灾为初夜,此有二由:一,火吽轨曰:初夜名入定时,终日作业入夜息故,与息灾法相应。息灾法亦名寂静...(一)彻底通达、了解之意。灌顶经卷十二(大二一·五三三中):“虽知明经不及中义,不能分别晓了中事。” (二)唐代...大乘的教法,亦即说明六度万行的法门。...子题:灭摈、应灭摈 羯磨疏·集法缘成篇:“若 灭摈 者,为非既重,加覆染心,故作法除,出海岸也。若 应摈 者,根...【如来七日停棺处】 p0580 西域记六卷十九页云:金刚躄地侧,有窣堵波,是如来寂灭已七日供养之处。如来之将寂...【闻等三慧差别】 p1264 瑜伽七十七卷十一页云:世尊!若闻所成慧,了知其义,若思所成慧,了知其义,若奢摩他毗钵...指入涅槃之门。无常经(大一七·七四五下):“共舍无常处,当行不死门。” p969...于佛陀时代成就阿罗汉果之薄拘罗年幼时的故事。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三载,薄拘罗生于婆罗门家,其母早亡,父再娶。薄拘...(术语)又云无分别心。正体会真如之智也。真如者,离一切之相而不可分别也。故以分别之心者,不能称其体性,以离一...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
问: 法师曾提到说,我们今生可能是八识田中众多的种子中最好的种子起现行,如果没有往生极乐世界,遇到恶因缘还会...有人认为禅与净土截然不同,其实,二者并无冲突。此在古来诸师们,已多有说明。念佛人临终时能一心不乱往生西方极乐...
佛的力量是很大,但是他永远是被动的,你心灵的力量是主动的。这样子我们就讲到三力不可思议了,感应道交有三种力量...无门慧开禅师有一首偈,开头两句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是说世间的...
念佛,三岁孩童也能也会;若论究竟有没有功夫,就大有问题了。 若照顾不到法身,自性弥陀,若不知道自心是佛,佛是...
过好生活、获得「现法安乐」,首先须有四种具足: 第一「方便具足」, 谓努力掌握知识、技术,从事对民众有益无害的...横逆困穷,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能受其锻炼,则心身交益,不受其锻炼,则心身交损。洪应明:《菜根谈》名言 穷困...
知佛见无他,众生现前一念心性而已。现前一念心性,本不在内、外、中间,非三世所摄,非四句可得,只不肯谛审谛观,...
一阐提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一阐提】一阐提,梵语 icchantika 之音译,其原意是‘有欲求之人’,意译为无种性、断善根、不能成佛的众生。《大庄严论经》卷一载有二说:一者有性阐提,借助佛力,终可成佛;二者无性阐提,无论至何时皆不得成佛。《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立有断善阐提,大悲阐提,无性阐提。其中断善阐提乃属有性阐提之一类。一阐提发心至难,有如天生盲人难以治愈。’东晋时竺道生主张‘阐提成佛’,为守旧僧徒所摈弃,后来《大般涅槃经》出,此说乃渐被接受。唯识宗立五种性,仍主张无种性者不得成佛。
上篇:一味蕴 | 下篇:二十二根 |
【欲】 又作乐欲,意谓希求、欲望,希望所作事业之精神作用。唯识宗以此为对愿求对象所起之别境心所。欲有善、恶、...
五种善法障
迷惑
四种起首时
晓了
大乘教
二摈人
如来七日停棺处
闻等三慧差别
不死门
鱼腹儿
无分别智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大藏经】【注音版】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大藏经】佛遗教经

念到一心不乱,还会遇到恶因缘现行吗
圣严法师《禅是什么》

佛力是被动的,你心灵的力量才是主动的
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不知念佛真意思,念到弥勒下生也不中用

在家弟子如何过上安乐的生活
千锤百炼,身心皆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