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道壹姓陆。吴人也。少出家贞正有学业。而晦迹隐智。人莫能知。与之久处方悟其神出。琅玡王珣兄弟深加敬事。晋太和中出都止瓦官寺。从汰公受学。数年之中。思彻渊深讲倾都邑。汰有弟子昙一。亦雅有风操。时人呼昙一为大一。道一为小壹。名德相继为时论所宗。晋简文皇帝深所知重。及帝崩汰死。壹乃还东止虎丘山。学徒苦留不止。乃令丹阳尹移壹还都。壹答移曰。盖闻大道之行嘉遁得肆其志。唐虞之盛逸民不夺其性。弘方由于有外。致远待而不践。大晋光熙德被无外。崇礼佛法弘长弥大。是以殊域之人不远万里。被褐振锡洋溢天邑。皆割爱弃欲。洗心清玄遐期旷世。故道深常隐志存慈救。故游不滞方自东徂西。唯道是务。虽万物惑其日计。而识者悟其岁功。今若责其属籍同役编户。恐游方之士望崖于圣世。轻举之徒长往而不反。亏盛明之风。谬主相之旨。且荒服之宾。无关天台。幽薮之人。不书王府。幸以时审翔而后集也。壹于是闲居幽阜晦影穷谷。时若耶山有帛道猷者。本姓冯。山阴人。少以篇牍著称。性率素好丘壑。一吟一咏有濠上之风。与道壹经有讲筵之遇。后与壹书云。始得优游山林之下。纵心孔释之书。触兴为诗陵峰采药服饵蠲痾乐有余也。但不与足下同日。以此为恨耳。因有诗曰。连峰数千里。修林带平津。云过远山翳。风至梗荒榛。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闲步践其迳。处处见遗薪。始知百代下。故有上皇民。壹既得书有契心抱。乃东适耶溪。与道猷相会定于林下。于是纵情尘外以经书自娱。顷之郡守琅玡王荟。於邑西起嘉祥寺。以壹之风德高远。请居僧首。壹乃抽六物遗于寺。造金牒千像。壹既博通内外。又律行清严。故四远僧尼咸依附咨禀。时人号曰九州都维那。后暂往吴之虎丘山。以晋隆安中遇疾而卒。即葬于山南。春秋七十有一矣。孙绰为之赞曰。驰词说言。因缘不虚。惟兹壹公。绰然有余。譬若春圃。载芬载誉。条被猗蔚。枝 森疏。壹弟子道宝。姓张亦吴人。聪慧夙成尤善席上。张彭祖王秀琰皆见推重。并著莫逆之交焉。
佛教词典 > 佛教人物传 > 正文
又作供花。即以各类香花供养佛、菩萨。或指供于佛前、尊像前之花,故有称“佛花”者。亦有指盛置供物之台座。又各种...(术语)大日经所说之十喻也,真言行者于修法中必修之而除执念。...【三性为二智所行】 p0211 成唯识论八卷二十三页云:如是三性,何智所行?遍计所执,都非智所行。以无自体,非所缘...【成唯识论义蕴】 五卷(或十卷),唐代道邑撰,又称《成唯识论述记义蕴》,这是《成唯识论述记》的注释书,系摘出...亦名:四方便、方便罪相 子题:远方便、夷远、残远、提远、近方便、进趣方便、阙缘方便、阙缘有三、境强方便、缘差...【道有五种】 p1237 杂集论八卷十七页云:又道有五种。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究竟道。如是五种、依道自性...(名数)于苦集灭道之四谛各浮四种影像于心而解了之也。见俱舍论二十六,法界次第中之下。...【中有色生因缘及定有理】 p0364 瑜伽五十四卷十五页云:问:从此没已,何因何缘,中有色聚、续得生耶?答:当知此...【共异生法】 p0627 品类足论六卷十一页云:共异生法云何?谓共有定及共有生。此复云何?谓如是定,及如是生,...(杂名)会合本文与注解为一本者。例如合天台之法华玄义与为其注解书之释签,而称为法华玄义释签会本是也。...【修定】 p0899 集异门论五卷十七页云:修定云何?答:于诸善定,亲近数习;殷重、无间、勤修不舍。是名修定。...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林中阿那邠坻精舍,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五百比丘...小品经序 释僧睿 般若波罗蜜经者,穷理尽性之格言,菩萨成佛之弘轨也。轨不弘,则不足以寮群异指其归;性不尽,则物...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来诸众生故。说是七俱胝佛母心准提陀罗尼法。即说咒曰。 南谟飒...
大家在家庭里,夫妻之间、儿女之间、父母之间要互让互利,要以爱语就是喜欢听的语言给他讲,即使犯错误也不要火冒三...
普贤大士之德集中就体现在他的十大愿王。在《普贤行愿品》里面,普贤菩萨先是赞叹如来的种种殊胜的功德,如果要广为...
一是环境关系中断,假使这个地方打仗了,你要搬了;或者这个地方环境要你出去做生意了,没有办法修了。 二是自己习...快乐的人与忧郁的人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对逆境的反应和处理方式。设想你刚刚和朋友在海滩度过了一个美好的下午,回到...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至5世纪的古印度,是迦毗罗卫国释迦族的王太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立。佛教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传人...
到底这部《阿弥陀经》讲的利,利在什么地方啊?我们有时候真的是无动于衷哪!如果是有大的利益,跟我们密切相关,那...
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法国作家雨果说得好:善良。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向善之...
佛说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鹄(鸿鹄)能远飞。 白衣虽有(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出家)功德胜。 最胜之儿出家真...
竺道壹(晋吴虎丘东寺)《高僧传》卷五
【佛教人物传】
上篇:竺法旷(晋于替青山)《高僧传》卷五 | 下篇:慧虔(晋山阴嘉祥寺)《高僧传》卷五 |
(人名)凶人央掘摩罗Aṅgulimālya,译为指鬘,指鬘本名无恼。贤愚经十一曰:阿亹贼奇,晋言无恼。出曜经十七曰:...
供华
十喻观
三性为二智所行
成唯识论义蕴
诸篇古德四方便
道有五种
十六行相
中有色生因缘及定有理
共异生法
会本
修定
【大藏经】优婆塞戒经
【大藏经】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大藏经】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人与人之间要用爱语来摄受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简析

修行中断的原因何在
对逆境的反应和处理方式
佛的九大象征

净土法门的真实大利

善良不仅是美德,而且是护身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