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禅师。名福报。字复原。台之宁海人。俗姓方。母张氏。于杭之崇福寺出家。谒石湖美公于净慈落发。参经山原叟得旨。出世慈溪芦山。迁四明之智门。洪武初。驰召道行沙门。与以中日章赴京馆天界寺。屡入内庭应答称旨。留三年赐还。补处径山。上堂云。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石含玉。不知玉之无瑕。及化之日。忽拍手曰。呵呵呵。大众是甚么看取。竟寂。寿八十四。塔于寂照右冈。六月四辰
佛教词典 > 佛教人物传 > 正文
东晋僧康法畅撰。系论述清谈人物之作,今已佚失。康法畅与般若学者康僧渊、支敏度等,于成帝在位(326~342)时渡江...【无异熟法】 p1061 瑜伽六十六卷六页云:若诸无漏,无记有漏,若善不善有漏已断,若异熟果先已成熟;如是皆名无异...【阿罗汉向补特伽罗】 p0781 杂集论十三卷八页云:阿罗汉向补特伽罗者:谓已永断有顶八品烦恼,安住彼道。...(术语)十王为六欲四禅之王,初地之菩萨,为四天王,乃至第十地之菩萨为第四禅天之王而化益有情。此十王之果报对于...谓虚空及二灭。是名无为界。...唯识宗立五位百法,以总括宇宙万有。五位者: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百法者:心法八,是识的自性...(术语)八识中末那识已下之七识,为自第八识转生之识,故对于第八识而谓之七转识。...子题:小乘人行、小菩萨行、大菩萨行、性空、相空、唯识、佛乘为出家本、愿乐位、究竟位、凡圣行法、圣道即三乘佛果...(术语)阿弥陀佛以光明与名号之因与缘,普救众生。众生得往生弥陀之报土者,由于与以名号之因。其所以得名号之因者...【极于法界】 p1197 佛地经论二卷四页云:极于法界者:显示世尊证得果相殊胜功德。谓得穷极清净法界如是法界、是修...(界名)下品之秽土也。见迦才净土论上。...如是我闻。一时,薄伽(qi)梵(fn)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yu)音树下,与大苾(b)刍(ch)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hē)...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妙法莲华经卷第四 妙法莲华经卷第五 妙法莲华经卷第六 妙法莲...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三十三天波利质多罗树下,与无量大比丘众及无量大菩萨众俱,弥勒菩萨摩诃...通常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以一点点的时间来训练,慢慢地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
消灾延生的原理,在于忏悔及发愿。应该接受的果报,必须接受;但是在忏悔心生起之后、愿心发起之时,未发生的果报也...佛陀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说法已经有一段日子了。一天清晨,佛陀正在园中经行,一位容貌庄严殊妙的天子来到佛前,...问: 家里人不信佛,弟子因此很困惑,我该怎样做才能引导他们都能走入佛门呢? 宏海法师答: 因为每个人宿世的因缘...由于无始以来烦恼业障的染污,人们大多具有各种各样的心理缺失,病态的心理是一个世俗凡夫的正常现象。刚刚接触到佛...
凡夫之所以遭受痛苦,归根结底是因为贪图欲望,正如一位大德所言:众生欲除苦,奈何苦更增;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广论》上说,菩萨能够不顾惜自身一切的生活资具,包括财物、饮食、衣服、卧具等。面对资具菩萨必须有两个心态:第...
末法时期持戒的障缘极多,知见是最主要的问题,以下重点谈一谈现代人在戒律方面常常犯的一些邪见。 一者,易位用法...
复原禅师(福报)《释氏稽古略续集》
【佛教人物传】
上篇:幻隐禅师(慧明)《释氏稽古略续集》 | 下篇:澹居禅师(至仁)《释氏稽古略续集》 |
(882~966)唐末五代禅僧。河北邢台人,俗姓廉。出家后,严守戒行。遍历诸方,至舒州投子山(安徽安庆附近)参谒大...
人物始义论
无异熟法
阿罗汉向补特伽罗
十王华报
无为界
五位百法
七转识
出家行圣道行
光明名号因缘
极于法界
斯诃国
【大藏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大藏经】【注音版】妙法莲华经
【大藏经】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守财狗

消灾和延生的原理是什么
施戒得名利
如何引导家人都能走入佛门
初学佛的误区

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

功德是被自己的后悔心破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