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初祖菩提达磨尊者。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至其国。受其父王供养。得所施珠试其所言。祖谓之曰。汝于诸法已得通量。夫达磨者通大之义也。宜名菩提达磨。磨咨之曰。我既得法。当往何国而作佛事。祖曰。汝虽得法未可远游。且止南天待吾灭后六十七载。当生震旦(东土也)设大法乐。护菩提者不可胜数。磨于是恭禀教义。服勤左右垂四十年。殆祖顺世。演化本国。时有二师。一名佛大先。一名佛大胜多。俱同学于佛陀跋陀小乘禅观。佛大先既遇般若多罗尊者。舍小趣大。与达磨并化。号二甘露门。而佛大胜多更分徒为六宗。一曰有相宗。二曰无相宗。三曰定慧宗。四曰戒行宗。五曰无得宗。六曰寂静宗。各封己解。别展化源。达磨叹彼六宗缠于邪见。一一诣彼开化之。六众开悟。咸誓归依。时国王名异见。磨之侄也。初信外道。达磨化之归正。既而念震旦缘熟行化时至。辞于侄王。王为具大舟。实以珍宝泛重溟。三周寒暑达于南海。当此梁普通元年九月二十一日也(传灯曰七年。今从正宗记)。广州刺史萧昂迎礼表闻。武帝览奏遣使迎请。次年十月一日至建康。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帝曰。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领悟。祖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潜之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届洛阳。当魏孝明帝正光二年也。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魏明帝三诏之。祖终不起。就赐磨衲袈裟。祖亦不受使三返。帝强授之时有僧神光者。博览群书。善谈玄理。闻祖住止乃往参承。是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雪。光坚立庭中迟明积雪过膝。祖悯之问曰。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光泣曰。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至于断臂哀恳。祖因以易名曰慧可。可乃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祖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可曰。我心未宁乞师安心。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我与汝安心竟。久之祖为慧可等略辩大乘入道四行。其辞曰。夫入道多涂。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理入。二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一等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者有四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谓报冤行者。凡修道人若受苦时当念。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恨。作是观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名报冤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皆是过去夙因所感。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名随缘行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著。智者悟真安心无为。万有皆空无所希冀。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息念无求。故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是则无求真为道行。故名。无所求行称法行者。性净之理因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云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悭惜。达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无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亦复利人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名称法行。是后祖欲返西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盖各言所得。时诸参侍各陈所见。最后慧可出礼三拜。依位而立。祖乃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可曰。请师指陈。祖曰。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虑后代之疑竞。指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凭何得法。以何证之。汝今受此衣法。却后难生。但出此衣并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无碍。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听吾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楞伽经四卷者。盖如来极谈法要。亦可以与世开示悟入。今并付汝。吾本离南印来此东土。为法求人。际会未谐。如愚若讷。今得汝传授。吾意已终。乃与徒众往禹门千圣寺止三日。有期城太守杨炫之。问祖曰。西天五印师承为祖。其道如何。祖曰。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祖。又问。此外如何。祖曰。须明他心知其今古。不厌有无于法无取。不贤不愚无迷无悟。若能是解故称为祖。又曰。弟子归心三宝亦有年矣。适听师言罔知攸措。愿师慈悲开示宗旨。祖知恳到。即说偈曰。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炫之闻偈悲喜交并曰。愿师久住世间化导群有。祖曰。吾即逝矣不可久留。炫之礼辞而去。祖于是奄然长逝。魏幼主钊与孝庄帝废立之际。当梁大通之二年十月五日也。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洛阳嵩州之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魏遂以其丧告梁。梁武皇帝即赐宝帛。悉诏宗子诸王。以祭礼而供养之。太子为之文。其略曰。洪惟圣胄大师。荷十力之智印。乘六通而泛海。运悲智于梵方。拯颠危于华土。后三岁。魏使宋云者奉使西域回遇。祖于葱岭手携只履翩翩独逝。云问之。答曰。西天去。云归具说之。门人起圹。空棺只履存焉。诏取遗履供养于少林寺。梁武帝闻祖化迹。亲为制碑。至唐代宗皇帝。谥号圆觉大师。塔曰空观(正宗记)
佛教词典 > 佛教人物传 > 正文
谓佛乘宗极之趣唯一无二。如来设化,始随机宜不同,故有三乘之说;终归显实,是即佛乘一致之理。[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一)位于河南镇平县城北十三公里处杏花山东麓。建于唐代,宋、明屡经重修,至明代嘉靖年间殿宇多已倾圯,清代康熙二...又称行佛威仪。谓修行者须于日常之行住坐卧中,起崇仰畏敬之念,正其仪容举措,一一方正合宜而心无动乱,以示现佛之...【大菩提】 p0240 如大菩提五相中说。 二解 无性释一卷八页云:亦觉亦大,故名大菩提。或觉大性故,名大菩提。此大...(术语)梵语檀那Dāna,离悭惜而施与他之义。唯识论九曰:施以无贪及彼所起三业为性。又曰:施有三种:谓财施,无...前辈之意。即比后学先达于道者之意。法华文句卷九上(大三四·一二六上):“彼诸大士是前进先达,弥勒是后番末学。...(名数)一者,蒲阇尼,翻云啖食。此有五种:谓饭麨干饭鱼肉。二者。佉阇尼,翻云嚼食。此有五种:谓枝叶华果细末食...修行人准备进入修道之正位时,须加一段之力而修行,叫做加行。...(术语)如来共德之一(共德为别于不共德之语),谓如愿生来之妙智也。俱舍论二十七曰:以愿为先,引妙智起。如愿而...(术语)Lakṣmi,译曰吉祥相。大日经疏八曰:梵云落吃涩弭,翻为吉祥相,或云具相。亦是嘉庆义、吉祥义、吉庆义、...(公案)僧问云门:如何是清净法身?门云:花药栏。僧云:便恁么去时如何?门云:金毛狮子。花药栏者以竹林围芍药牡...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 瑜伽师...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整理并注音。句读及注音仅供参考。特此说明。...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与大比丘僧六万二千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
民国十二年阴历五月廿八日,大师收到会稽道尹黄涵之居士来信,知其夫人病重。大师回信开示说 接手书,知夫人身婴贵...今大上午有位中兴大学研究所的研究生来问我许多问题,就是在座的游居士。目前台湾各大学都有佛学社团的成立,大多数...《维摩诘所说经》的〈佛道品〉中,记载普现色身菩萨与维摩诘的一段问话。 菩萨问维摩诘说:你有父母妻子,也有亲戚...
在他年轻的时候,在成都五担山有个文殊院大丛林,后面有片楠木树,再后面有养猪的地方,是把放生的猪养在那里。有一...
如果一个人修学菩萨道,这个必须要知道:不要着相,要具足三轮体空的智慧去行布施,这样所得到的是无漏的福德。我们...1、玉米熟吃比生吃更佳。烹调尽管使玉米损失了部分维生素C,却获得了更有营养价值的抗氧化剂活性。不论油炸还是水煮...
一、行善不一定要用金钱,一个人如能劝人改过迁善、启发别人智慧或良知、担任义工、照顾病老、鼓励安慰别人、铺桥造...
我当年在云居山,山底下有位姓徐的,五十几岁,他就租云居山上的田种。五七年五月,到山上来找性福和尚,要三根竹子...
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初祖菩提达磨尊者《释氏稽古略》
【佛教人物传】
上篇:僧祐律师《释氏稽古略》 | 下篇:二祖慧可大师尊者《释氏稽古略》 |
(人名)佛弟子憍梵波提之译名。无量寿经上曰:尊者牛王。余经译为牛呞、牛迹、牛相等。...
一致
菩提寺
行佛
大菩提
施
先达
二五食
加行
愿智
落吃涩弭
云门金毛狮子
【大藏经】瑜伽师地论(100卷)
【大藏经】【注音版】朝时课诵
【大藏经】悲华经

临终是超凡入圣,还是继续轮回
妙莲老和尚《福慧双修》
在家居士的感情生活如何处理

打坐中险些投胎成猪的故事

只有福报没有智慧,就会被福报所害
玉米怎么吃最营养

云鹤教授谈行善的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