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佑圣国师达益巴。佛法流于中国久矣。三乘之教风靡九州。其道至焉。唐宋间始闻有秘密之法。典籍虽存犹未显行于世。国初其道始盛西鄙。统元中天子以大萨思迦法师有圣人之道。尊为帝师。于是秘密之法日丽乎中天。波渐于四海。精其法者皆致重于天朝。敬慕于殊俗。故佛氏之旧一变于齐鲁。国师名达益巴。少为苾刍。凡事帝师十有三年。出而从入而侍。听言论于左右。观道德于前后。陶熏滋久郁成美器。凡大小乘律论及秘密经籍。部以十数。皆耳于口授。目于手示。得乎理之所归行之所趣。帝师西还。送至临洮。以久劳侍从弗堪跋涉之勤。见留于洮。师留是十有九年。依大士绰思吉玩卜。覆所既闻。受所未传。切磋琢磨。于是义逾精道益明矣。是以誉延两京道重三朝。事二圣於潜。竭勤逾纪。从属车往返二都。虽雨夕风朝。恒在宫壶。逮武宗践祚。上处春闱。眷藩邸之旧。锡赉以千万计。初师在临洮。秦人请居古佛寺。至是乞归以所赐大厥宇。谋老汐上。未几以太后诏征还两宫之赐。视前有加。锡金印驼纽。封号弘法普济三藏大师。延祐五年八月十六日。化于京师。年七十有三。以闻。上恻焉兴叹久之。两宫赐币以葬。皇太子遣使至奠。敕有司备仪卫送之都门之外。谥佑圣国师。给乘骑归葬成纪焉
佛教词典 > 佛教人物传 > 正文
谓善、恶(同于“不善”)二者,皆由因缘而生,其中并无实体,而系空性平等,无所差别,亦即不二、一如之意。维摩诘...【世界无量】 p0510 瑜伽四十六卷十六页云:云何世界无量?谓于十方,无量世界,无量名号,各各差别。如此世界,名...【意根】 六根之一,二十二根之一。‘根’为能生之义。六根中之前五根所对之境为四大(地、水、火、风)所形成之色...(术语)妄心前现之六尘境也。楞严经一曰: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法华经文句》,具名《妙法莲华经文句》,略称《法华文句》,十卷(或二十卷),隋智顗说,灌顶记。是天台宗对于《妙...【水】 p0382 显扬一卷十一页云:水亦二种。一、内,二、外。内、谓各别身内眼等五根及彼居处之所依止湿润所摄有执...(术语)如来顶上有肉髻,一切人天不能见,故名无见顶相。三十三相之一。大法炬陀罗尼经曰:如来顶相,肉髻圆满,一...(术语)对于差别之称。无高下浅深等之别曰平等。南史梁武帝纪曰:幸同泰寺,设平等会。五灯会元曰:天平等,故常覆...华严宗之教相判释。为华严祖师贤首所立。系依其自宗宗义将如来一代圣教分别判作五教十宗。杜顺自实践之观法上说小乘...【烧热大那落迦】 p1387 瑜伽四卷七页云:又于烧热大那落迦中,多受如是治罚重苦。谓彼所摄狱卒,以诸有情,置无量...【阿阇世】 此云未生怨。妙乐云:母怀之日,已有恶心。于瓶沙王,未生已恶,故因为名。或呼婆罗留支,此云无指...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大慈大悲悯(mǐn)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皈命礼。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nan)无(mo)佛(fo)驮(tuo)耶(ye) 南(nan)无(mo)达(da)摩(mo)耶(ye) 南(nan)无(mo)僧(seng)伽...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谐偶者,有衰耗不得谐偶者,云何不等耶?愿佛天中天,普为说之。...法远圆监禅师在未证悟前,与天衣义怀禅师听说叶县地方归省禅师有高风,同往叩参。适逢冬寒,大雪纷飞。同参共有八人...
为了尽快成佛,有好几个月,一休和尚独自一人在禅堂打坐,默然不语,对发生在身边的任何人和事都毫无兴趣。他的师父...
我们再看大妄语戒。这个地方讲出妄语的两个项目,先看大妄语。 大妄语若未证四果,妄言已证;未得四禅,妄言已得;...
为什么佛陀要制戒?为什么这个戒是十方三世诸佛都要去制定的?而且大小乘经典都赞叹戒律的功德?你要修行佛道,一定...许多父母认为子女出家,比往生还令人难以接受。他们宁可接受自己的儿女往生,也不愿意让儿女出家。因为如果子女往生...一位年轻的商人被搭档出卖,人财两空,痛不欲生,决定跳湖自尽。在湖边,他碰上了一位参禅的智者。商人喜出望外,急...问: 请问法师,运动员学佛吃素体力跟不上怎么办? 大安法师答: 这个观点完全是一种妄念的产物。怎么能说吃素体力...以前有个名为一亿村的地方,拥有一亿元财富的人,才有资格进住。一亿村是许多人的梦想,他们一生的愿望就是希望赚到...
三藏佑圣国师达益巴《佛祖历代通载》
【佛教人物传】
上篇:实相圆明光教律师《佛祖历代通载》 | 下篇:京师大宝集寺妙文讲主《佛祖历代通载》 |
(术语)阿罗汉译言不生。以毕竟不生于三界五趣中故也。又涅槃之涅,亦言不生,众法常住而无始生也。又梵云阿耨波陀...
善恶不二
世界无量
意根
前尘
法华经文句
水
顶相
平等
五教十宗
烧热大那落迦
阿阇世
【大藏经】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大藏经】十小咒注音版
【大藏经】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修行从忍耐开始

心安处便是吾乡

大妄语的罪很重的,甚至影响到佛教的兴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