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延寿。字冲玄。总角诵法华经。五行俱下六旬而毕。吴越钱氏时为税务专知。用官钱买鱼鰕放生。事发当弃市。吴越王使人视之曰。色变则斩不变则舍之。已而色不变。遂贷命。因投四明翠岩禅师出家。衣不缯纩食无重味。复往参韶国师发明心要。尝谓曰汝与元师有缘。他日当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见耳。初往天台智者岩。九旬习定有鸟巢于衣裓(古得切衣角也)后于国清行法华忏。夜见神人持戟而入。师诃之曰。何得擅入。对曰。久积净业方到此中。夜半绕像见普贤前莲花在手。遂上智者岩作二 (音鸠斗手取也)一曰一生禅定。二曰诵经万善庄严净土。乃冥心精祷得诵经万善。乃至七度。于是一意专修净业。振锡金华天柱峰。诵经三载。禅观中见观音以甘露灌其口遂获辩才。初演法于雪窦。建隆元年(本朝大祖受禅之年)忠懿王请住灵隐。二年迁永明(今净慈)日课一百八事。未尝暂废。学者参问。指心为宗。以悟为则。日暮往别峰行道念佛。旁人闻螺贝天乐之声。忠懿王叹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专切也。乃为立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居永明十五年。弟子一千七百人。常与众授菩萨戒。教施鬼神食昼放生命。皆悉回向庄严净土。时人号为慈氏下生。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加趺而化。赐号智觉禅师。师道播海外。高丽国王。致书献物叙弟子礼。师以天台贤首慈恩三宗互有同异。乃馆其徒之知法者。博阅义海更相质难。师以心宗之衡以准平之。又集大乘经论六十部两土圣贤三百家之言。证成唯心之旨。为书百卷名曰宗镜。又述万善同归集指归净土最得其要。师既亡起塔山中。有僧来自临川曰。我病中入冥。得放还见殿室有僧像。阎罗王自来顶拜。我问此像何人。主吏曰。杭州寿禅师也。闻已于西方上品受生。王敬其人故于此礼耳。崇宁中追谥宗照禅师(见本传龙舒文临安志) 。
佛教词典 > 佛教人物传 > 正文
(人名)唐千福寺怀感,依善导决往生之业,练修三年,逐证念佛三昧。述净土群疑论七卷。见宋高僧传六。...(术语)此道必得出离之妄见也。归敬仪中曰:还执出见,犹承爱种。...(术语)密教之阿弥陀,为大日如来五智之妙观察智所现,是于大日成道之外,不说阿弥陀成道之因果,说之者仅显教之大...(印相)以两手背相附,而收二头指,以二小指屈掌中,以二大拇指各压二指之头,置于心上,诵经中之陀罗尼七遍,结此...资持记·释受戒篇:“饮食衣服房舍卧具,常住现前四种僧物,行住坐卧俯仰威仪,大小便利,一切作务,无非制法,所谓...(术语)密家所立。于六大惑中除见惑,以其余贪瞋痴慢疑五大惑倍倍五度而得百六十心。...【非常计常见】 p0715 大毗婆沙论八卷十一页云:若非常常见、于五见,何见摄?何见所断?答:边执见常见摄;见...为“不动定”之对称。于色界四定中,前三定为有动,第四定为不动。据俱舍论卷二十八载,前三定有八灾患,即:寻、伺...亦名:无场大界一标两相、大界一标两相、一标两相 子题:一标、两相、二绳别住 行事钞·结界方法篇:“问:‘一标作...【到彼岸别障】 p0826 辩中边论上卷十四页云:于到彼岸,有别障者:颂曰:障富贵,善趣,不舍诸有情,于失德减...(植物)Guggula,又作窭具攞,香名,译曰安息香。玄应音义十曰:求求罗香,此云安息香也。最胜王经七曰:安息香(...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 瑜伽师...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整理并注音。句读及注音仅供参考。特此说明。...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与大比丘僧六万二千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华严经》云: 宁受地狱苦,也要得闻诸佛名。 一称南无阿弥陀佛,十方诸佛自然护念。护念即是守护忆念,令其安稳,...
六根中,最难摄的有二根,即意根与耳根。意根容易胡思乱想,耳根常欲听外面的声尘,所以先把这两根摄住,其他四根就...
凡受三皈五戒者,要发菩提心。什么叫发菩提心呢?就是发利益众生的心。你受了三皈了就成为菩萨。菩萨是做什么的,是...
随烦恼二十:害者,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言逼恼之义有,害者逼恼他故。嗔一分摄。若...有一天,佛陀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为大众说法。众弟子当中有一位长老比丘,竟然在佛陀说法的时候,将脚伸得长长地睡着了...
我们发觉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他自己想改变。你去看一个修行人,如果他自己不想改变,你怎么讲都没有用。...
在《地藏经》第十二品《见闻利益品》,说读经的时候、没有记忆力,这个我们或多或少都有。像我们读过一遍经不能全背...佛视众生皆是佛,众生视佛皆是众生。佛视众生皆是佛,故多方化导,种种折摄之,纵令绝无信心,亦不弃舍;曲垂方便,...
法师延寿《佛祖统纪》
【佛教人物传】
上篇:法师少康《佛祖统纪》 | 下篇:法师省常《佛祖统纪》 |
【弥戾车】 兴福曰:恶见也。资中曰:应是边邪不正见,死堕边地下贱也。长水曰:此乐垢秽人,亦名蔑戾车、弥离...
怀感
出见
阿弥陀成道因果
般若波罗蜜多根本印
具足戒
三妄执
非常计常见
有动定
摄僧无场大界一标两相
到彼岸别障
求求罗
【大藏经】瑜伽师地论(100卷)
【大藏经】【注音版】朝时课诵
【大藏经】悲华经
念佛的利益

先把这两根摄住,其他四根就不摄自摄

凡受三皈五戒者,要发菩提心

害者逼恼他故,正障于慈悲
敬与不敬之别

内心不想改变,佛菩萨来也是没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