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统义天。王氏高丽国文宗仁孝王第四子。辞荣出家。封祐世僧统。元祐初入中国问道。至四明郡以明智慧照馆接之。义天上表。乞传贤首教。敕两街。举可授法者。以东京觉严诚禅师对。诚举钱唐慧因净源以自代。乃敕主客杨杰送至慧因受法。诸刹迎饯如行人礼。初至京师。朝毕敕礼部苏轼馆伴。谒圆照宗本禅师示以宗旨。至金山佛印坐纳其礼。杨杰惊问印。曰义天异域僧耳。若屈徇俗。诸方先失一只眼。何以示华夏师法乎。朝廷闻之以为知体。至慧因持华严疏钞咨决所疑。阅岁而毕。于是华严一宗。文义逸而复传。及见天竺慈辩。请问天台教观之道。后游佛陇礼智者塔。为之誓曰。已传慈辩教观归国敷扬。愿赐冥护。见灵芝大智为说戒法。请传所著文既还国乃建刹号天台。奉慈辩所传教文。立其像为初祖。岁遣使通音问。及施金书华严三译于慧因。建阁藏之(今俗称高丽寺)见飞山别传议为跋曰。甚矣。古禅之与今禅名实相辽也。古之所谓禅者。藉教入禅者也。今之所以禅者。离教说禅者也。离教者。执其名而遗其实。藉教者。因其诠而得其旨。救今人矫诈之敞。复古圣精纯之道。珠公论辩斯其至焉。近者辽国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皆与焚弃。而比世中国禅宗章句多涉异端。此所以海东人师疑华夏为无人。今见飞山高议。乃知有护法开士。百世之下住持末法者。岂不赖珠公力乎(戒珠。作别传议。于禅教之际深有发明。寿九十三。葬骨飞山) 。
佛教词典 > 佛教人物传 > 正文
(术语)乖理之行谓之恶,身口意三者作事,谓为业。俱舍论光记十三曰:造作为业。即十恶五逆之所作。四十华严经四十...(术语)一言之下大悟彻底也。祖庭事苑五曰:雪峰问投子云:一椎便成时如何?子云:不是性 汉。峰云:不假一椎时如...禅林用语。乃禅门中指导接化学人之方法。为把住与放行之并称。又作把放、把定放行、一收一放。把住,又作把定,即捉...【无畏施】 p1056 瑜伽三十九卷十八页云:无畏施者:谓济拔师子虎狼鬼魅等畏,拔济王贼等畏,拔济水火等畏。 二解 ...指百劫修三十二相之菩萨。又作真实菩萨。菩萨经三阿僧祇劫间修六度行,更于百大劫中修三十二相妙果之福业,以至成佛...(经名)佛说灌顶经,十二卷,东晋帛尸梨蜜多译。自三归五戒经至生死得度经集十二部之经者。十二经一一有佛说灌顶之...(术语)正字通曰:提撕之撕有西私二音,西者提撕警觉也。警觉弟子而教导之也。西域记七曰:提撕指授。性灵集八曰:...(菩萨)七佛八菩萨所说神咒经所说六观音之一。天台以之为修罗道之能化。道邃六字经验记,配之于十一面观音。...(术语)Pāyattika,又作波逸底迦,波药致,波罗逸尼柯,波罗夜质胝迦,波质胝柯,波夜提。六聚罪之第四,译为堕,...韦提希,梵名 Vaidehī,巴利名 Vedehī。又作鞞陀提夫人、毗提希夫人、吠提哂夫人。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凡三卷。唐代知玄(一作智玄)述作。系依据宗密之圆觉经修证仪著录而成之忏法书。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唐懿宗时,...佛说出家功德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馀无量众俱,前后围遶。 尔时长老舍利弗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云何...
我想我们净土宗的目标在往生净土,你最好能够抓住一些重点。就是有些东西在临终的时候会让你起颠倒的,有些东西会在...
念佛的现实利益是无量无边,下面只说重要的:一是念佛是最稳当最方便易行的法门。念佛可横超三界苦海,往生西方极乐...「关怀」与「包容」很类似,但两者之间仍有很大的不同。「关怀」是指单向对别人付出关心,不一定能够包容;如果能进...问∶ 您认为对孩子的教育从您的角度该如何进行? 慧律法师答∶ 看国家对教育的政策怎么样,还是要给孩子一个正规的...
包袱是一种累赘,总是会在不适当的时刻让你感到无奈和绝望,阻碍人生的修行。如果能够将包袱抛弃,你就能够过得更好...一千多年前,日本有一座古城,城主的小公主长得非常美丽,像秋月般清明柔和,人见人爱;人们心中若有烦恼,一见到她...
通则观其所礼 一个人发达了,要看他是否还谦虚谨慎、彬彬有礼、遵守规则。 贵则观其所进 一个人地位高了,要看他推...
人世间的一切身、口、意诸般行止,都可以用来作修炼的功夫,因此,古人讲成佛有八万四千法门。传统书法抄写佛经就是...
僧统义天《佛祖统纪》
【佛教人物传】
上篇:法师宗敏《佛祖统纪》 | 下篇:法师仲闵《佛祖统纪》 |
比喻一阐提之人为生盲。又作生盲一阐提。生盲,指生而即盲之人;阐提,指断绝一切善根与无法成佛者。不信佛法者,如...
恶业
一锤便成
把住放行
无畏施
住定菩萨
灌顶经
提撕
大光普照观音
波逸提
韦提希夫人
慈悲水忏法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出家功德经
【大藏经】右绕佛塔功德经
【大藏经】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

【推荐】往生净土,你最好能够抓住一些重点

念佛之现实利益
不只关怀,更要包容
如何看待孩子的教育

抛弃阻碍人生道路的包袱
光明皇后

古人教你怎样识人不走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