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出恩爱之家,入菩提之道也。心地观经四曰:“发菩提心,舍离父母,出家入道。”遗教经曰:“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出家入道本为同一人之事,后世分为二者,入寺为僧曰出家,在家剃头着衣者曰入道。
佛教词典 > 佛学大辞典 > 正文
【近正法】 p0819 瑜伽九十三卷二十页云:由修慧故,名近正法。...(术语)四种禅之一。谓二乘之人及外道观无我之性,无常,不净之相等。...又作褒贬抑扬教。为刘宋之慧观所判立的五时教之一。于渐教第三时中,赞扬菩萨,抑挫声闻,称为抑扬教,如维摩经、思...(术语)于因明立现、比、非之三量,似现量、似比量为非量,似现量者,起分别心如见瓶衣等,作瓶衣之解,是不叶法之...(术语)学佛人可通学者有三:一、戒学,戒者禁戒也,能防禁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二、定学,定者禅定也,能使静虑澄...(1100~1176)宋代临济宗大慧派僧。福建建阳人,俗姓连。少时,人誉称为儒林秀杰。二十八岁,入西峰道耸门下出家。...(术语)唐代已下之诸译为新译,以前者为旧译。旧译家中,以罗什真谛为翘楚,新译家内以玄奘义净为司南。大部补注五...(杂语)大日经成就悉地品曰:啰字为眼界,辉烛犹明灯。俯颈小低头,舌近于腭间。而以观心处,当心现等引。无姤妙清...(故事)达磨祖师折芦苇而渡江也。释氏通鉴曰:达磨至金陵,知机不契,遂去梁。折芦北趋魏境,寻至雒邑,止嵩山少林...亦名:四分律宗虽是小乘分通大乘 子题:五义分通、四分通明佛乘、沓婆厌无学、施生成佛道、相召为佛子、舍财用非重...(术语)一音声也,指如来之说法而言。维摩经佛国品曰: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止观七下曰:一音殊唱,万...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若诸菩萨,已受菩萨所受净戒,应自数数专谛思惟:此是菩萨正所应...楞严咒注音版...
普贤菩萨,行愿无穷,分身尘刹,随缘教化众生。据史书记载:中国佛教古德拾得大士,是普贤菩萨的化身。天台山国清寺...
原文: 古有偈: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有专执前之二句者,终日营营,唯勤募化,曰:吾...问: 如果破了根本戒,该怎么办? 大安法师答: 阿弥陀佛太慈悲了,他在发四十八大愿的时候,曾经考察他方世界的众...修行的法门很多,八正道是其总纲,扩展开来就是三十七道品。其中的五根、五力就是信、进、念、定、慧,是出生一切无...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 沙门即通常所说的出家人,这一句经文对出家人的...问: 尊敬的法师,末学从六、七岁起,一直到现在,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片段,就是正在说话、做事、独处、群居时,忽然...
文殊菩萨一百四十一愿,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用诗体叙述在现实中修菩萨道的具体方法,既是文殊菩萨严谨...
拜忏不同打七,礼忏须五体投地,三业清净,不能加以杂言乱语,故忏坛上不说开示。 礼忏时须观着能礼、所礼性空寂,...
出家入道
【佛学大辞典】
上篇:出家二戒 | 下篇:出家缘经 |
(杂语)Baddha Baudha,又作缚驮,译曰缚。智度论四十八曰:婆陀,秦言缚。演密钞八曰:梵云缚驮,或云满驮,此译...
近正法
愚夫所行禅
抑扬教
似现量
三学
宗元
旧译
无垢妙清净圆镜
折芦
四分律宗教虽小乘义当大乘
一音
【大藏经】【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大藏经】瑜伽菩萨戒本
【大藏经】楞严咒注音版

普贤菩萨行愿无穷 分身尘刹度众生

生死大事办好后再作福事
如果破了根本戒该怎么办
信、进、念、定、慧

出家出的是什么家
经常出现妄觉该怎么办?

文殊菩萨的141愿,教我们在生活中善用其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