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语)心识灵妙,故曰心灵。楞严经一曰:“汝之心灵,一切明了。”
佛教词典 > 佛学大辞典 > 正文
(术语)Māra,又作么罗。略云魔。...(术语)二持之一,止者制止也,持者持戒也,制止身口之恶而行不杀不盗等,是依止而成持戒也。如五篇七聚之戒法是。...(杂语)七菩提分为圣道之至极,故称为宝。见大日经。...即丛林中对僧众违犯清规之处分。据景德传灯录卷六末禅门规式记载,于清众中滋事违规者,经维那检举,抽下其挂搭衣物...【界地差别】 p0866 瑜伽一百卷十四页云:云何建立界地差别?谓欲色无色三界差别。言欲界者:谓下从无间、上超...(术语)厌娑婆也。往生要集上本分要集一部之所明为十门。曰:一厌离秽土,二欣求净土,(中略)十问答料简。...(人名)Uttara,人名。译曰上。百缘经五曰: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彼国中,有一长者,其妇怀妊。满足十月,生一...空与有。一切法缘生无有实体,叫做空;虽然性空但有假相,叫做有。...(术语)于顺逆诸法得自在之禅定。智度论四十七曰:得此三昧,于诸法中逆顺自在。...【八种弃舍近住弟子因缘】 p0086 瑜伽六十三卷三页云:谓有八种弃舍近住弟子因缘。于彼杂染之所染污。由染污故;彼...【集】 p1179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二十一页云:云何第二名集行相?谓于续起因缘爱中,正观行相。 二解 如四行了集谛...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鬼甚多,受罪不同。见尊者目连,皆起敬心,来问因缘。 一鬼问言...(嘉兴藏流通本)...序 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净土法门单刀直入、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信愿持名,乘托阿弥...厚朴,落叶乔木,因叶大而浓荫,因花大而美丽,因药用价值而名贵。它的种子红彤彤的,也很漂亮,常被鸟儿们叼来叼去...
在家菩萨戒本释义缘起 南投县埔里镇之佛光寺,为满该寺开山乐果上人生前之心愿而兴建万佛宝殿破土,同时又因乐果上...
弟子业障深重,赋质愚蒙,幸闻净土法门,而得皈依座下。惟有恪遵吾师老实念佛之训,以期速了生死,不负婆心。夫既为...问: 有人因为被朋友伤害而不肯相信朋友,我们在交朋友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应该注意的事情和需要掌握的原则? 圣严法...
《观经》告诉我们: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
我们把整个佛法分成四个主题: 发心,正见,修行,证果。 发心、正见这两科是基本功,里面都没有牵涉到任何的行动,...
净土宗的人要往生,一定要把人生好好地收尾。我绝对不相信,你平常这么攀缘,临命终突然间正念分明,我不相信!不可...
在恒河边,释迦牟尼佛与几个弟子一起散步的时候,他突然停下脚步问:你们觉得,是四大海的海水多呢?还是无始生死以...
心灵
【佛学大辞典】
上篇:心魔贼 | 下篇:心观 |
旧译作“总相”,新译作“有”。为胜论学派所说六句义之第四句义。百论疏卷上之中(大四二·二四六下):“四者三摩...
魔罗
止持
七菩提宝
肃众
界地差别
厌离秽土
优多罗
空有
逆顺三昧
八种弃舍近住弟子因缘
集
【大藏经】饿鬼报应经
【大藏经】【注音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大藏经】净土五经日诵集要(净宗早晚课)
敲碎坚硬的壳

道源法师: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阿弥陀经》与《金刚经》是否矛盾
交朋友时应注意什么事情和原则

弥陀名号声声唤醒梦中人

发心和正见是所有修证的基础

净土宗人要往生,一定要做好人生的收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