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语)心意解脱,而不取受一切法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嘉祥法华义疏曰:“心无爱着,故名不受。”
佛教词典 > 佛学大辞典 > 正文
【五无量次第】 p0272 瑜伽四十六卷十七页云:问:何故总说此五无量如是次第?答:以诸菩萨、专精修习饶益有情;是...指七觉支与八正道支。为帮助觉悟、趣向涅槃之正确方法或途径。七觉支即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护圆满】 p1461 发智论二卷二十一页云:云何护圆满?答:无学根律仪。 二解 大毗婆沙论四十四卷十六页云:云何护...(术语)高弟也。佛本行集经九曰:彼众中有一上足弟子名云。传灯录六祖章曰:师上足令韬。...全一卷。略称髻珠经。唐代菩提流志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本经乃就菩萨修行悟入所得之三摩地来说明其修行次第,...(名数)一刹那灭义。谓眼耳鼻舌身意等诸种子,刹那才生,生即随灭,念念不停而变异也。二果俱有义。果者,识与根也...(术语)谓多数之事物,该收于一处也。玄义八曰:体者,一部之指归,众义之都会也。...(地名)又Nemiṁdhara尼民达罗山之名。七金山最外之山也。玄应音义二十四曰:尼民达罗,旧言尼民陀罗,此云地持山...亦名:十数 子题:自饿外道、自然外道、梵天为因外道、无因果外道、神我外道、一识外道、不修外道、邪因外道、色无...【眼色眼识界同系异系差别】 p1002 大毗婆沙论七十二卷三页云:问:眼界、眼识界、为必同系?为亦有异系耶?答:如...即自他共离之四性。四者即:(一)自性,谓如计一念心从根生,即自性。(二)他性,若从尘生,即他性。(三)共性,若根尘...普贤菩萨行愿赞...往生论...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时与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天龙鬼神无央数,十方诸来菩萨十万人,...
佛子们,尽量劝别人不要钓鱼。曾几何时,钓鱼,一直被当成修心养性有益健康的活动。从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到孤舟蓑笠...
今之参禅不灵验者,第一无古人真实志气,第二不把生死无常当作一件大事,第三拌舍积劫以来的积习不下,又不具久远不...问: 有个修净土的法师说三藏十二部可以不读,《印光法师文钞》不可不读,这样说如法吗?请法师慈悲开示。 大安法师...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此乃说明十二因缘的流转和还灭也是离不了空性。 从无明到老死一共有...
原文: 喻如一人,小有才,亦小有修持,心中便觉得我很高明,很有修持。因此贡高我慢之心,招起宿世曾受怨害之怨家...
我们讲因缘观,因缘观是增上的功德,增上就是突破的意思,你要从你现在的点要往前迈进,这个时候因缘观是很重要的。...
请看经文: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
通过六个因素来理解烦恼的起源:一、业的习气,二、外境,三、恶友的影响,四、依从错误的教导,五、习惯,六、错误...
不受一切法
【佛学大辞典】
上篇:不受三昧 | 下篇:不来不去 |
【五识料简】 作为眼、耳、鼻、舌、身的前五识,是五种感觉器官,它依于色根,缘于色境,分析其特性如下:一、前五...
五无量次第
觉道支
护圆满
上足
大乘金刚髻珠菩萨修行分经
种子识六义
都会
尼民陀罗
沙弥十数
眼色眼识界同系异系差别
一切性
【大藏经】【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大藏经】【注音版】往生论
【大藏经】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钓鱼,残忍的雅致

参禅无秘诀,只要生死切
三藏十二部可以不读吗
圣严法师《人的三世因果观》

贡高我慢之心,易招来宿世怨家对头

善于利用你的想像力

这句佛号跟我们到底是什么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