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制懈怠而不听受正法之戒也。四十八轻戒之一。新学之菩萨,每有讲法,应持经律卷,至法师所,听受咨问之,山林树下僧地房中之一切说法处,亦应悉至而听受。此戒即诫菩萨自抱无知,懈怠不听法者。通于大小二乘道俗七众。法藏名之为不听经律戒,太贤谓为不能学戒。今依天台。
佛教词典 > 佛学大辞典 > 正文
(譬喻)忧恼之烈譬如火。金光明经四曰:我常渴仰,欲见于佛。为是事故,忧火炽然。惟愿世尊,赐我慈悲。清冷法水,...戒本疏·四波罗夷法:“明妄语,本欲诳人生信,今结正时,但言了结,不待信者。……今言造业,各有所由。口造语业,...(杂语)毗钵舍那Vipaśyanā之略,译曰观。观想真理也。性灵集二曰:持三秘密达毗钵。...梵语 ku?a。音译作矩尸、俱舒、姑奢。意译作上茅、香茅、吉祥茅、茆草、牺牲草。略称祥草。此草生于湿地,或培养于...【姞栗陀】 此云鹫,底揭罗阇。此云雕鹫。山海经曰:景山多鹫。说文:鹫鸟黑色多子。师旷云:南山有鸟,名曰羌...渡人脱离苦海的意思。...梵语 sadvijāna。十八界中之六识界。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认识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指佛、菩萨、罗汉等依禅定自在之力所示现之十八种神变。又作十八神变。有二说:(一)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威力品之所说...(职位)唐朝置管领天下僧尼之官,谓为功德使。僧史略中曰:会要云:大历十四年,敕内外功德使并宜停置。若然者,代...【善等三业互对有果之数】 p1150 俱舍论十七卷十页云:已总分别诸善有果;次辩异门业有果相。于中先辩善等三业。颂...【根本识】 p0922 摄论一卷六页云:于大众部阿笈摩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根本识。如树依根。 二解 成唯识...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八百万亿,学无学皆阿罗汉,有为功德无为功德,无学十智...大方广佛华严经...修习止观,在住处条件讲,须住在较寂静的地方。最初修习止观的人没有一个寂静住处,从无始以来本自散乱的心就很难调...
若不观心内证,法师略有十种过: 一、但外求文解。而不内观修心。释论云。有论而无慧。所说不应受。 二、不融经息诤...
我们对于痛苦应该持什么态度呢?你不能逃避,也不能断除,你只要了知就好。佛教对于结果是采取认命,因为你逃避不了...
《百缘经》中的故事──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一位婆罗门长者,他的妻子产下一个男儿,这个孩子肚子饿了要吃奶,但是...
地藏法门的修学,要求很高,比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比带业往生还要高一层。 在人天福报上,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做...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20岁时的人,会顾虑旁人对自己的看法;40岁时的人,已经不理会别人对自己的想法;60岁时的人,发...
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此言正因佛性,人人本具。故称性所起缘,了、二因,必与正因同得究竟也。是以念佛三...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妄想杂念总是要琢磨,啊,我下一步该干什么?要谋划这些也都是正常现象,但常常要能止得住。...
懈怠不听法戒
【佛学大辞典】
上篇:懈怠耕者经 | 下篇:懈慢国 |
于表白之后所读之随愿文。此愿文乃随施主之意愿所造,故称随愿文。 p4245...
忧火
妄语言了结犯不待信
毗钵
吉祥草
姞栗陀
慈航
六识
十八变
功德使
善等三业互对有果之数
根本识
【大藏经】普贤行愿品
【大藏经】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大藏经】【注音版】大方广佛华严经(81卷)
住寂静处深思出离得无漏智慧

《宗镜录》之法师十过

把三界的苦「观」出来

吃沙而亡的比丘

为何地藏法门的要求比净土法门还高

大多数人其实并不在意你

修虽有三,成功则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