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第八识十八名之一。唯识了义灯四本曰:“无没识者。无相论云:一切诸种子无所隐没,故无没也。”起信论义记中本曰:“阿梨耶及阿赖耶者,但梵言讹也。梁朝真谛三藏训名翻为无没识,今时奘法师就义翻为藏识,但藏是摄藏义,无没是不失义,义一名异也。”
佛教词典 > 佛学大辞典 > 正文
【开示菩萨净戒】 p1185 瑜伽四十卷十八页云:又诸菩萨、于受菩萨戒律仪法,虽已具足受持究竟;而于谤毁菩萨藏者无...全称七夜待大事。于每月十七至二十三日中,以七夜之月各配以六观世音及大势至菩萨,每夜住各尊之三昧而礼拜,祈诸愿...禅宗公案名。又作云岩遍身手眼、云岩问道吾手眼、云岩摸枕、云岩大悲。本则公案乃云岩昙晟与道吾就“大悲菩萨之千手...八种虚妄的思想,即自性妄想、差别妄想、摄受积聚妄想、我见妄想、我所妄想、念妄想、不念妄想、念不念俱相违妄想。...【喜】 p1163 瑜伽十一卷三页云:喜者:谓正修习方便为先,深庆适悦心欣踊性。 二解 瑜伽二十六卷二十三页云:若于...(术语)佛有生身法身二种,故舍利亦有二种,八石四斗之遗骨,生身之舍利也。所说之妙法,法身之舍利也。故谓之法身...修行人到了临终的时候,就能成就往生的事业了。...乃地前至地上菩萨所具之十一种净。即:(一)种性净,菩萨于种性住习一切佛法种子,在身离粗烦恼。(二)解行净,菩萨于...【心无厌倦】 p0353 瑜伽四十四卷十七页云:云何菩萨心无厌倦?当知菩萨,由五因缘,普于一切正加行中,心无厌倦。...【先止后食】 p0634 瑜伽二十五卷十九页云:云何名为先止后食?谓为食故,坐如应坐;乃至未食,先应具受诸所应...(动物)又作休留。枭鸱之类。画间不能见者。庄子秋水篇曰:鸱鸺,夜摄蚤察见毫末,昼出瞑目,而不见丘山。梵Ulūk...序 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净土法门单刀直入、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信愿持名,乘托阿弥...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印光大师校印本)...
麻谷宝彻随侍马祖道一,问说:如何是大涅槃?马祖答:急。麻谷问:急个什么?马祖说:看水。 此时的马祖和麻谷,师...南非的曼德拉,因为领导反对白人种族隔离政策而入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大西洋小岛,罗本岛上27年。当时尽管...
已看惯了太阳的东升西落,月亮的阴晴圆缺;习惯了春夏秋冬的冷暖,世间万物的改变;却很难看淡人间的悲欢离合、情仇...很多朋友都问过我,你念了多年的佛了,念佛有没有感应?我说当然有啊,他们就会说是见到佛菩萨了还是看到放光了,闻...
学佛第一个观念,就是 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 。看众生的过错,永远污染自己,根本不可能修行。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感应的理论处处皆有,同样地,感应的事迹也到处都是,兹以大乘佛教修持六度法门所得到的感应来做一番说明: 布施的...1、没人知道,下一刻自己到底身在天堂还在位于地狱,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和平温雅的接受,然后继续往下走。 2、...
导读:佛,讲究一个缘字。在中国古代帝王中,不少人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话说,中国历史上就有那么十五位佛门皇帝洪...
无没识
【佛学大辞典】
上篇:无足 | 下篇:无佛世界 |
谓十地菩萨藉往生为诸天王之果报而守护正法,修行佛事。即:(一)初地往生为阎浮提王,豪贵自在,常护正法。(二)二地...
开示菩萨净戒
七夜待
云岩大悲手眼
八妄想
喜
法身偈
临终业成
十一净
心无厌倦
先止后食
鸺鹠
【大藏经】净土五经日诵集要(净宗早晚课)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要得大涅槃,反而不能急
曼德拉的宽容和感恩

请把开心当成一种习惯吧
时时刻刻都得到加持和摄受

学佛的人,最怕的是「放不下」
六度的感应
湛空法师人生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