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数)梵语Navagraha之译。九种照耀者之意。又名九执。日时随逐而不相离,执持之义也:一、日曜Āditya;二、月曜Sōma;三、火曜 Aṃgāraka;四、水曜Budha;五、木曜Vṛhaspati;六、金曜Śukra;七、土曜Śanaiścara;八、罗睺Rāhu;九、计都 Ketu;是也。大日经疏四曰:“执有九种:即是日月水火木金土七曜,及与罗睺计都,合为九执。罗睺是交会蚀神,计都正翻为旗。旗星谓彗星也。除此二执之外,其余七曜,相次直日。其性类亦有善恶。如梵历中说。”是即于七曜加使日月起蚀之罗睺(即蚀神)、与计都(即彗星)二者,立于梵历之一种历象也。嵩阳之梵天火罗曰:“按聿斯经云:凡人祇知七曜;不知暗虚星,号曰罗睺计都,此星在隐位不见,逢日月即蚀,号曰蚀神。计都者,蚀神之尾,号豹尾。”据此则可见彗星为蚀神(即罗睺)之尾。据唐书历志第十八,记开元六年,诏太史监瞿昙悉达,译九执历。此为类似所谓回回历及太阳历之一种梵历。日曜为太阳,配之于丑寅方,月曜为太阴,配之于戌亥方,火曜为荧惑星,配之于南方,水曜为辰星,配之于北方,木曜为岁星,配之于东方,金曜为太白星,配之于西方,土曜为镇星,配之于中方,罗睺为黄幡星,配之于丑寅方,计都为豹尾星,配之于未申方。又论其本地,谓日为观音(或虚空藏),月为势至(或千手观音),火为宝生佛(或阿噜迦观音),水为微妙庄严身佛(或水面观音),木为药师佛(或马头观音),金为阿弥陀(或不空罥索),土为毗卢遮那佛(或十一面观音),罗睺为毗婆尸佛,计都为不空罥索。又有配之于人之年龄判吉凶之法。出于七曜禳灾决等。
佛教词典 > 佛学大辞典 > 正文
【中有行相诸趣不同】 p0363 大毗婆沙论七十卷五页云:问:诸趣中有、行相云何?答:地狱中有、头下足上而趣地狱。...(杂语)不动尊之头发也,莎者草名。以莎草结发,故云莎发。是西土奴仆之风,不动尊为童子奴仆之形,故结发如奴仆也...位于阿富汗北部海巴克城(Haibak)附近,海巴克则位于兴都库什山(Hindu Kush)与阿姆河(Amu Darya)之间。该塔由...(杂名)智度论所说三陀罗尼之一。得此陀罗尼,则于一切众生一切法能分别无错。...无明(梵 a-vidyā),即愚痴,乃于事理不了达之精神情态。法相宗将无明分为随眠无明、缠无明、相应无明、不共无明...(修法)爱染王之修法也。金刚王菩萨秘密念诵仪轨,瑜祇经爱染明王品详述其作法。...(寺名)寺为唐时所建。智者大师之幽溪道场也。藏有大师之龙衣紫金钵。又有天竺来之贝叶经。为大师所藏。...(堂塔)佛塔也。如言佛寺曰仁祠,佛曰仁仙也。是因释迦译作仁故。...【遍计所执自性所缘】 p1125 瑜伽七十三卷十三页云:问:遍计所执自性、缘何应知?答:缘于相名相属,应知。...无想异熟者,谓已生无想有情天,于不恒行心心法灭,假立无想异熟。...不分智愚、善恶、老少等,均信仰阿弥陀佛之本愿而称念佛号。往生论注卷下(大四○·八三八中):“同一念佛,无别道...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娑婆之寿有量;彼土...序 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净土法门单刀直入、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信愿持名,乘托阿弥...维摩诘所说经...
委骸回视积如山,别泪翻成四海澜; 世界到头终有坏,人生弹指有何欢? 成男作女经千遍,戴角披毛历万端; 不向此生...
当我们观看孩子们玩耍时,我们大多数时候会想到他们的未来。我们知道,生活充满了忧虑、恐惧、希冀和失望。因此我们...问: 净业行人信愿持名求生极乐,但病苦缠身,临命终时是否也要受四大分离之苦? 大安法师答: 信愿称名的净业行人...
所有的佛教宗派祖庭,基本上都在西安,只有一个宗派天台宗的祖庭,在浙江的台州天台县。它的开山祖师智者大师,肉身...
【文殊师利。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禅和茶在佛教当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喝茶讲禅,茶道又与禅相结合,所谓禅茶一味,就是要通过茶去领悟禅的定义。自古...
书中语语真实,欲得佛法实益。但以未知净土法门之所以,其心愿便与佛愿相违。世之修持求了生死者多矣。然每每以己愚...佛法认为心静可以产生智慧,可是当生活不顺利,不论是事业、家庭、学业、感情,需要运用智慧来处理问题时,才发现自...
九曜
【佛学大辞典】
上篇:九禅 | 下篇:九曜曼陀罗 |
(异类)Apalāla,龙王名。阿育王经二曰:龙王名阿波罗啰。...
中有行相诸趣不同
莎髻
他夫蒂鲁斯达姆塔
分别智陀罗尼
四种无明
爱染王法
高明寺
仁塔
遍计所执自性所缘
无想异熟
同一念佛
【大藏经】净土十疑论
【大藏经】净土五经日诵集要(净宗早晚课)
【大藏经】【注音版】维摩诘所说经

不向此生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觉悟和慈悲永远是形影不离的
净业行人临终时是否也要受四大分离之苦

隋代高僧智者大师

地藏菩萨的化身无处不在

通过茶去领悟禅的义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