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梵名邲输跋陀Viśvabhadra,又作三曼多跋陀罗Samantabhadra,或译曰普贤,或作遍吉。主一切诸佛之理德,定德,行德,与文殊之智德,证德相对。即理智一双,行证一双,三昧般若一双也。故以为释迦如来之二胁士。文殊驾师子侍佛之左方,普贤乘白象,侍佛之右方(今反智右理左之说者,示理智融通之义,又胎藏界之次第右莲左金也),此理智相即,行证相应,三昧与般若全者,即毗卢舍那法身佛也。华严一经之所明,归于此一佛二菩萨之法门,故称为华严三圣。为一切行德之本体,故于华严之席说十大愿,又为诸法实相之理体,故于法华之席,誓于法华三昧之道场自现其身。嘉祥法华义疏十二曰: “普贤者,外国名三曼多跋陀罗。三曼多者,此云普也。跋陀罗,此云贤也。此土亦名遍吉。遍犹是普,吉亦是贤也。(中略)注经解云:化无不周曰普,邻极亚圣称贤。”探玄记二曰:“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大日经疏一曰:“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楞严经曰:“普贤菩萨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义立名。”法华经普贤劝发品曰:“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俱诣其所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心。”晋华严经入法界品曰:“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庄严重阁堂,与五百菩萨摩诃萨俱。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探玄记十八曰:“名中先标上首二人,以其是助化主故。释有三义:一普贤当法界门是所入也,文殊当般若门是能入门也。二普贤三昧自在,文殊般若自在。三普贤明广大之义,文殊甚深之义,深广一对故。”
佛教词典 > 佛学大辞典 > 正文
指菩萨禅。乃圭峰宗密(780~841)所立五种禅中之第四种。宗密之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大四八·三九九中):“悟...全一卷。隋代信行(541~594)撰。为三阶教重要典籍之一。本书系依据“三阶”众生之性质及其能力之优劣,而论述实践...【阿赖耶识所缘转相】 p0780 瑜伽五十一卷四页云:云何建立所缘转相?谓若略说、阿赖耶识、由于二种所缘境转。...【绮语】 十恶之一。又作杂秽语、无义语。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瑜伽师地论》卷八载,绮语之别称有非时语、非实...【贯穿损减边】 p1028 瑜伽八十卷三页云:云何贯穿损减边?谓由一相,损减实事所显故;此中损减实事者;谓卽于彼邪...(名数)于八聚上更加偷兰遮一聚而为九聚。...(名数)一、阐底迦,又云断善根阐提。谓乐欲生死而焚烧善根也。二、阿阐提迦,又云大悲阐提。谓菩萨之大悲,度尽众...(杂语)传心法要下:问何者是精进?师云:身心不起。是名第一牢强精进。才起心向外求者,名为歌利王爱游猎去。心不...(名数)台家有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谓之八教。...梵语 vāyu-dhātu,巴利语同。四界之一。又称风大。界,含有性、能持、差别等义。风能持自性及所造色而不改,故称...亦名:僧集否 子题:说戒虽界外亦须内集、说恣内外俱集是遮、受忏等法不制外集是开 含注戒本·戒经序:“时有比丘,...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孤绝山也)过去诸佛常降魔处夏安居中,与舍利弗经行山顶,而说偈言: 「一心善谛...佛说疗痔病经...(印光大师校印本)...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有一次,佛陀在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北郊的迦兰陀竹园,告诉比丘们说:比丘们!一般人有乐的感受、苦的感受、不苦不乐...问: 《弥陀经》一心不乱,《无量寿经》至心信乐,《观经》具备三心,摄取不舍,善导大师金刚深信,请问皆是平时往...
这个不迷不取不动,我们一再强调,关键在不迷。其实,这不迷不取不动也不是佛教专有的。我们看看孔夫子的一生,你也...
成功是人生中常时萦怀,不经意就自然浮现的字眼与期盼。对多数人来说,成功指的是财富,但就某些人而言,则是声望地...我们当下这一念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修行人要把握这一念,祖师大德都在现前这一念加以指点。所以这一念起来,它一定会...
当知一切法凡是有形有相的、能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都叫法,佛给法下了个定义就是:轨生物解,任持自性。依着法就像走轨...从前有个年轻英俊的国王,他既有权势,又很富有,但却为两个问题所困扰: 1,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是什么呢? 2,我...
普贤
【佛学大辞典】
上篇:普说 | 下篇:密教普贤 |
(一)凡四卷。北魏慧光撰。与法砺、智首之四分律疏合称三要疏,对法砺、智首之四分律疏言,本书又称略疏。今已散佚不...
大乘禅
对根起行法
阿赖耶识所缘转相
绮语
贯穿损减边
九聚
三种阐提
第一牢强精进
天台四教
风界
僧集会
【大藏经】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疗痔病经
【大藏经】【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推荐】只要你愿意念佛,你就不需要修福报了
身受与心受
在家净土行人如何做到决定往生

放弃就会丧失积功累德的机会

获得真正的圆满成功
修行人要把握当下这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