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即法相宗也。详名曰普为一切乘教。谓与利益于五乘即人间、天上、声闻、缘觉、菩萨全体之教也。盖法相宗立五性各别,虽主张成佛不成佛,而各授相应之利益,故有此名。
佛教词典 > 佛学大辞典 > 正文
如三聚戒与十善戒等叫做总相戒,如二百五十戒与十戒等则叫做别相戒。...梵名 Marātha Bhāgavata。又作玛拉达巴克塔派(梵 Marātha Bhākta)。为印度教毗湿奴派(梵 Visnu)之支派。南...(人名)Aṁbariṣa,国王名。译曰虚空箭。见佛本行集经二十一。...(菩萨)位于金刚界曼荼罗外廓之南方。贤劫十六尊之一。亦名勇猛或大勇猛。梵名输罗野。译言勇猛。密号称为不退金刚...羯磨疏·集法缘成篇:“谏随举比丘尼者,比丘僧举,意在清心,五众同治,不相往返。乃违众命,亲事供承,为恼处深。...【喜无量定】 p1165 法蕴足论六卷八页云:复有一类喜俱行心、无怨无敌,远离恼害,广大无量,善修习故;想对一方胜...【一切诸法皆无自性】 p0012 如随顺会通方便善巧中说。 二解 瑜伽七十六卷七页云:胜义生当知,我依三种无...【五出离界】 p0267 集异门论十四卷十一页云:五出离界者:云何为五?具寿当知;诸有多闻圣弟子众,具猛利见。若念...【法处有七种】 p0763 大毗婆沙论十三卷十三页云:法处有七种。谓前四蕴、及三无为。于色蕴中,取无表色。三无...【杨仁山】 清季末年,中国佛教复兴的关键人物,也是唯识宗复兴的播种者。仁山,字文会,安徽石棣人,生于清道光十...(杂名)Pūrvaśaila,伽蓝名。译曰东山。见西域记十。...八大人觉经...劝发菩提心文...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一切皆是尊宿声闻众望所识大阿罗汉,...
佛法的功德是甚深广大,它不但有现世的安乐,它更重要是诠释一个来世的解脱。这整个修学当中,我们刚开始进入佛教,...
过去有一位国王名萨和檀,即施一切义,只要他人有所求,从不违逆,总是慷慨布施,其声名远播,无人不知。一日,文殊...这随喜是很重要。菩萨为什么要有随喜的心呢?因为我们的生命有限,我们所修的法门,只是无量善法当中的其中一小块,...
譬如说我们去思惟一件事情,万法唯是一心,的确我们很难去了解,因为我们凡夫的思想都是向外攀缘,我们认为这一切的...
看第五段的命浊。 这个命浊主要是由识阴引生的,就是内心当中一种生灭的、了别的作用,当然这个主要是讲第八识了。...
《大庄严论经》中马鸣菩萨提到过去曾听闻过的一段故事:有一位长者妇因为经常被小姑所瞋恼,遂走入林间欲了断生命,...曾经有一位居士问我: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都很快,在日常生活里很难摄心,该怎么安心呢? 我说:还是可以安,快有快的...人非完人,孰能无过?那个人前不说人?哪个背后无人说?就是完人如佛祖,也还有多少外道来毁谤呢,何况他人呢?所以...
普为乘教
【佛学大辞典】
上篇:普悲观音 | 下篇:普遍光明焰鬘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 |
(佛名)于现世界人寿二万岁时出世而成正觉,释迦佛以前之佛也。过去七佛之一。见法苑珠林八,佛祖统纪三十。【又】...
总相戒
玛拉达薄伽梵塔派
庵婆利沙
大精进菩萨
谏随举比丘尼法
喜无量定
一切诸法皆无自性
五出离界
法处有七种
杨仁山
弗婆势罗
【大藏经】【注音版】八大人觉经
【大藏经】【注音版】劝发菩提心文
【大藏经】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从过去的妄想中走出来

国王携妻舍身为奴
随喜是修福德资粮

凡夫的生命是怎么来的

「命浊」的由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