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数)又作九品烦恼。即贪,瞋,慢,无明四种之修惑,就粗细而分为上中下等九品也。盖三界总有九地。欲界四禅及四无色是也。其中欲界具四种之修惑,四禅及四无色,除瞋而有三惑。然于其一地中,将此等修惑,总分为上上乃至下下九品,故九地合有八十一品。名之为八十一品之修惑。通于有漏无漏之两断,凡夫亦得断其中之下八地七十二品。若就圣者言之,则于修道位,断欲界之前六品者为第二果,全断欲界之九品者为第三果,断上二界之七十二品者为第四果。又断此一品,每各有无间解脱二道,称为九无间九解脱是也。
佛教词典 > 佛学大辞典 > 正文
谓众生若行下列四种法,则离于菩萨之行。(一)疑惑佛法,谓人宿无善种,于佛法心生疑惑而不爱乐。(二)我见贡高,谓人...(术语)六尘之一。一切之法,为意识之所缘者谓之法尘。在十二处中,谓之法处,在十八界中谓之法界,于根境相对之语...全一卷。清代僧潮音通旭(1649~1698)编,康熙三十五年(1696)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七册。辑录宋、元、明、清历...凡十卷。又作大佛顶经、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朝般剌蜜帝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别受,“通受”之对称,即指仅受摄律仪戒之一分,而不通于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受此戒时,须具足十师(三师七证)并...(杂语)法之奇瑞。自天降曼陀罗华也。法华经分别功德品曰:佛说是诸菩萨摩诃萨得大法利时,于虚空中,雨曼陀罗华摩...指大乘比丘游行诸方,托钵乞食时,身常携行之十八种物。原始佛教教团中,僧人所有物则仅有六种。十八物即:(一)杨枝...(术语)异类无碍之对,如火与火不相碍,地与地不相碍是也。...全一卷。印度陈那撰,唐代义净译。又称正理门论、理门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乃因明之根本理论书。本书与玄奘所...【道不调善及道调善】 p1239 瑜伽九十八卷十四页云:于此二种善巧苾刍、如实了达正知而住。由诸作意、有加行故;精...据优婆塞戒经卷五载,菩萨行慧施时,应远离下列五种法,即:(一)不选有德无德,谓菩萨行慧施时,平等普济,不择冤亲...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馀无量众俱,前后围遶。 尔时长老舍利弗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淛等路制置盐矾兼发运副使上护军赐紫金鱼袋蒋之奇撰 之奇尝苦《楞伽经...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教各十乘观。改作书册题名) 北天目蕅益沙门智旭重述 佛祖之要教...
释迦牟尼佛告诸弟子:过去久远世时,有佛入城乞食,随行的众比丘弟子皆相好庄严,威仪端正。一位怀孕的妇人,适巧遇...
不贪于利养 唯乐佛菩提 一心求佛智 专精无异念 《华严经十地品》 不贪于利养唯乐佛菩提 大乘教义告诉你,说人我空、...
《文昌帝君阴骘文》告诫人们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是中华文化教人为善去恶的范本。这本书在中国...
十地言地者,具足三义:一、能生万物;二、住持不动;三、负荷一切。此为菩萨亦尔,既证中道实际理地,能生成佛智,...俗云:「无事天地宽, 有事天地窄。」这句话是说,如果心中无事,到处都可以自由自在;倘若有事,怎么钻都很难钻出...
一向专志庄严妙土。这是一桩大事,那完成它要有精进勇猛之心。在动经无央数劫这个不可计数的时间长河里面,就是做这...一、人类的特胜: 一般来说,人虽自尊心极强,却都看轻自己,觉得自己太渺小,不肯担当大事,为最高理想而努力。这...
财富无常,终会用尽,应当舍弃吝悭,广结善缘;地位无常,终会衰败,应当舍弃自私,无私奉献;名气无常,终会失去,...
九品惑
【佛学大辞典】
上篇: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 | 下篇:九品大衣 |
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四十一愿。又作具足诸根愿。愿凡称念弥陀名号者,皆依佛之功德,具足诸善根。 p6308...
四种法离菩萨行
法尘
普陀列祖录
大佛顶首楞严经
别受菩萨僧
雨曼陀罗华
十八物
同类无碍
因明正理门论
道不调善及道调善
布施离五种法
【大藏经】右绕佛塔功德经
【大藏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大藏经】教观纲宗

助子出家,母得授记

不贪于利养 唯乐佛菩提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及白话

为何用大地来形容十地菩萨的内心世界
看破,放下,觉悟

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印顺法师:唯人为能学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