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名)有小乘大乘之二部,小乘之涅槃经,西晋白法祖译,佛般泥洹经二卷,东晋法显译,大般涅槃经三卷,失译,般泥洹经三卷,是为同本异译,说八相成道化身之释迦,于拘尸那城入涅槃前法之状者。是化身佛之实录也。其他中阿含中有涅槃经。说可得涅槃之观行。大乘之涅槃经,西晋竺法护译佛说方等般泥洹经二卷,东晋法显译大般泥洹经六卷,隋阇那崛多译四童子三昧经三卷,此三本广略不同,然皆为大乘涅槃经之初一分也。其全经为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四十卷,称为北本涅槃。后刘宋慧观等再治前经为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称为南本涅槃。说佛之涅槃,非灰身灭智,佛今虽现入灭之相,然佛身常住不灭。此外唐若那跋陀罗译大般涅槃经后分二卷,说佛之附属及入涅槃,荼毗,分骨等事。是为前经后分之补足,故称为后分经。已上数本中,常称为涅槃经者,乃南北二本之大般涅槃经。南本不拘有台家章安之疏,诸宗一般通用者,北本涅槃也,各家之注述及关于本经之著作如下:涅槃经玄义二卷,隋灌顶撰。涅槃经疏三十三卷,隋灌顶撰,唐湛然再治。涅槃义记二十卷,隋慧远述。涅槃经游意一卷,隋吉藏撰。大涅槃经玄义文句会本二卷,隋灌顶撰,唐道暹述,日本守笃分会。涅槃经会疏条目三卷,涅槃经会疏,三十六卷,隋灌顶撰,唐湛然再治,日本本纯分会。涅槃经疏私记十二卷,唐行满集。涅槃经疏私记九卷,唐道暹述。涅槃经疏三德指归二十卷,缺卷十五,宋智圆述。涅槃经治定疏科十卷,宋智圆撰。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四卷,宋智圆述。科南本涅槃经三十六卷,元师正排科,可度重订。涅槃经会疏解三十六卷,元师正分科,明圆澄会疏。涅槃经末后句一卷,净挺着。
佛教词典 > 佛学大辞典 > 正文
谓佛摄化众生,泯绝方位之区别,无所际限,亦无一定之方法。方,指方所、方法。即纵横自在,发挥妙用之意。临济录序...指供养五者。即供养父、母、亲教师、轨范师与病人。亲教师、轨范师为比丘受法之处,父母为蒙生育之处,病人则为最可...(术语)谓释迦既入灭,弥勒佛未出现之中间时也。此时地藏菩萨出而教化众生。延命地藏经曰:我每日晨朝入诸定,入诸...位于台湾宜兰市北门。为佛光山之宜兰分院。乃兰阳地区著名之百年古刹,始建于前清道光年间。1952年,居士李决和、林...(人名)天台大师智顗之德号,由晋王所赐。辅行一曰:幼名光道,亦名王道。此从初生端相立名,法名智顗,顗静也。即...禅林用语。即弟子向师家请问并受教。亦同参问请益、参禅辨道之意。临济录勘辨(大四七·五○四中):“径山有五百众...(寺名)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诏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即以纪年为寺号。其后兴废不一。现今存者已无多。【又】福建...Shamenbujingwangzhizheng 中国佛教史事。佛教初传入汉地之际,沙门原不跪帝王,只是双手合十表示敬意,与中国...(杂名)又曰金刚围山,金刚轮山。周绕世界之铁围山也。起世经二曰:诸余大山及须弥山王之外,别有一山,名斫迦罗(...亦名:时节 子题:时非时经、一气、一候、一节、一年、脚影、刻漏 资持记释云:“ 时非时经 ,即阿含别品,是以双标...谓杀生者。杀生缘故。生怖罪怨。不离杀生。是名第一。 不与取者。劫盗缘故。生怖罪怨。不离劫盗。是名第二。 欲邪行...大悲咒修持仪轨...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八大人觉经...
大约八百多年前,日本有一个很大的山村,山村的正中央有一户大宅,那是一座古色古香、很典雅的住宅。这座大宅院的四...
问: 动念犯戒,在自家佛像前忏悔可以吗? 天因法师答: 动念,意业的,责心忏,在佛前忏悔就可以灭罪。如起了瞋心...前几天看《动物世界》,有这样一组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南极大地的水陆交接处,一只企鹅正在水中悠闲地游泳...
问: 我们在僧团当中,经常会看到很多的是非。请问我们修行人面对是非,应该怎么面对? 净界法师答: 我们说有人就...
当欲望的享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时,一些在传统道德规范中显得大逆不道的行为,却披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在招摇过...导语: 不明佛教真相的群众心理建设人间佛教,要先从普通一般人的思想中建设起来,故须把群众对于佛教的普通观念,...
事物总是相对存在的,所以任何事物都会有它们好的一面,也会有它们不好的一面,所以关键的问题是要看人怎样去对待,...
人生八苦是众生轮回六道所受的八种苦果,也是四谛中苦谛的主要内容。 生苦:人初出母胎,冷风割体,出生之后,老、...
涅槃经
【佛学大辞典】
上篇:涅槃会 | 下篇:涅槃像曼陀罗 |
又作冥利。佛菩萨加被于人身之利益,非凡人所能觉知。法华玄义卷六上(大三三·七四八中):“虽不现见灵应,而密为...
无方
五处供养
无佛世界
雷音寺
智者
参请
开元寺
沙门不敬王之争
金刚山
非时食戒定时节
五怖罪怨不寂静者
【大藏经】【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藏经】【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藏经】【注音版】八大人觉经

以爱化怨 武士之子出家

犯戒后在佛前忏悔可以吗?以往的罪是否能消
无力浮起,不妨下沉

修行人应该怎么面对是非

纵欲是以消耗福报为代价
太虚大师:以佛教的道理来使人类进步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