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又云典客,典宾。禅林司宾客之接待者。
佛教词典 > 佛学大辞典 > 正文
全一卷。宋代法贤译。又称法镜经、甘露鼓经、多界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内容将法分别为四品,即:界法、处法、缘...【地珂】 梁云长,义净译本云地[口*栗]伽,此云长大。...火中生莲华,比喻希有之事。表示菩萨之妙用,虽受五欲,亦复行禅,于此等相逆之行中尚能出没自在,变幻莫测,恰如火...梵名 Sapta-koti-buddha-mātr。乃观音菩萨化身之一。略作七俱胝。即准提观音之异名。为莲华部之母,司生莲华部诸尊...具有认识作用之主体为“能缘”,被认识之客体对象为“所缘”。缘乃依赖、依靠、攀缘等意,即表示心识非独自生起,必...(经名)一卷,唐义净译。初为五比丘说苦空无常之义。亦出杂阿含经第二卷。...(物名)禅林之称。小屏风高约三尺,立于户口左右之座首。又名隔板。见象器笺十九。...【六种义】 p0295 瑜伽十五卷二十一页云:又复略说有六种义。一、自性义。二、因义。三、果义。四、作用义。五、差...【僧佉论】 正云僧企耶。此云数术,又翻数论。辅行云:迦毗罗说经十万偈,名僧佉论。用二十五谛,明因中有果,...(术语)与禅定乐受相应者。四禅中下之三禅也,其中第三禅称曰离喜妙乐,身心共为纯一妙乐,谓之禅定乐之最第一。法...【不还沙门果】 p0331 显扬三卷十八页云:三、不还沙门果。若随胜摄;五顺下分结永断。所谓身见,戒禁取、疑、贪欲...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众五百人俱。 时,有众多苾刍身患痔病,形体羸瘦、痛苦萦缠,于...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佉罗帝耶山诸牟尼仙所依住处。与大苾刍众俱,谓过数量...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汉传版): 那(na)莫(mo)悉(xi)怛(da)哩(li)野(ye)地(di)尾(wei)迦(jia)南(nan) ...隔壁的刘某吆三喝四,呼朋唤友,赌牌下馆子,拉帮结派,横行乡里。有一次,他赌博输了钱,就独自一人来到后山,以除...
唐朝有一位普明法师,是济川赵氏之子。最初在泰山灵岩寺披剃出家,因为听说清凉山的种种胜境,于是带了简单的行囊钵...
六根中最难摄的是耳根与意根。眼睛能见屋里的东西,但见不到外面的景致。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耳根不仅能听到...
我们每天打开报章、杂志,可见舆论纷纭,人生百态,大小事件,层出不穷:高官落马、明星吸毒、青少年失衡、示威游行...问: 如何理解彻悟大师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一句此处的摄心? 大安法师答: 这句话已经把如何摄心告诉我们了...真谛和俗谛是佛在讲经说法的时候常常从两个层面阐释的。一个是从理上,理体真谛一法不立的空性来谈;一个是从事相上...
疏文: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意盖如是。是则禅宗、净土,殊途同归,以不离自心,即是佛故,即是禅故。彼执禅而谤净土...
大智慧的佛陀告诉我们,修行的重点有两个: (一)慎勿信汝意 这是对内心的调伏。信是随顺,一个修行人对第六意识的...
知客
【佛学大辞典】
上篇:知者 | 下篇:知苦断集 |
因明用语。因明四种极成之一。极成,至极成就之意,亦即因明对论中,立者(立论者)与敌者(问难者)双方皆共同认可...
四品法门经
地珂
火里莲
七俱胝佛母尊
能缘
五蕴皆空经
座头
六种义
僧佉论
深禅定乐
不还沙门果
【大藏经】佛说疗痔病经
【大藏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藏经】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
打猎的果报

欲火害人(普明法师的故事)

净业行人先把耳根和意根摄住

如何面对人生毁誉得失而不动心
如何理解「以摄心专注而念」
破除执空和执有

禅与净土殊途同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