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教义  原始佛教的主要教义有四谛、缘起、五蕴以及无常、无我等。公历纪元前后,大乘佛教兴起,陆续出现一批阐发大乘思想的经典,在理论上发挥了空、中道、实相、六度的学说,对教义有所发展。其中主要的有无住涅槃、缘起性空和唯识说。

  佛教传入中国后,教义上有许多创新。主要的有三谛圆融、一念三千以及顿悟、十玄、六相和三观等。

  经典  佛教典籍分为经、律、论三藏。“藏”(Pitaka)的原意是可以盛放东西的竹箧,有容纳、收藏的含义,佛教用以概括全部佛教典籍。经是释迦本人所说的教义;律是佛陀为教徒制定的必须遵守的规则及其解释;论是为阐明经、律而作的各种理论的解释和研究。尚有一部分佛教僧侣、学者对三藏所作的注疏、撰述,称为“藏外典籍”。三藏在南北朝时称“一切经”,隋代以后称“大藏经”。

  大藏经按语系划分,一般认为有三大系统:巴利语系、汉语系、藏语系。梵文经典只有少量残存于尼泊尔、印度和中国。近年来,中国新疆和克什米尔又发现了一些,主要是大乘经典。

  巴利语系大藏经  流传在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老挝、印度、泰国和中国云南的傣、布朗和德昂等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上座部佛教的经典,现存的最完善版本巴利语系大藏经,是1954~1956年间缅甸政府召集的第六次结集时勘定的。另外,这个体系也包括用僧伽罗文,泰文、缅甸文、高棉文和老挝文等译出的佛典。

  汉语系大藏经  流传在中国汉族地区和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主要内容为翻译印度的佛教经、律、论和中国、朝鲜等国僧人的撰述。汉语系的佛经大部分是从梵文译出的,一部分是从巴利语或西域语言(胡语)译出的,版本甚多。第一次刻本是宋开宝四年(971)所刻的《开宝藏》。后历宋、辽、金、元、明、清各代,有22种刻本和排印本,另外朝鲜和日本也刊行多种。据《开元释教录》载,入藏的经典有1076部,5048卷,其中属于大乘经、律、论的638部,2745卷,属于小乘的330部,1762卷。又据元代《至元法宝勘同总录》载入藏经典为1532部,5814卷。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1932)共收3493部,13520卷。目前中国正在编纂《中华大藏经》,拟收23000卷,从1984年起已陆续出版发行。

  藏语系大藏经  流传在中国藏、蒙、土、羌、裕固等民族以及尼泊尔、不丹、锡金、蒙古、苏联西伯利亚地区,内容分为甘珠尔、丹珠尔、松绷三大类。甘珠尔又名正藏,收入律、经和密咒三个部分;丹珠尔也称续藏,收入赞颂、经释和咒释三个部分;松绷即杂藏,收入藏、蒙佛教徒有关著作。藏文大藏经自1313~1939年,各地共刻出11种不同的版本。

  另有从汉语或藏语转译的蒙文大藏经、满文大藏经和西夏文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