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果报的因缘。善业是招感乐果的因缘,恶业是招感苦果的因缘。一切众生,都是由业缘而生的。维摩经说:“是身如影,从业缘生。”
佛教词典 > 佛学常见辞汇 > 正文
对,碍之义。乃五根、五境及心、心所等法受障碍而不生,或所取所缘境受拘碍而不能转他境。即:(一)障碍有对,于五根...(术语)速疾证得菩提之妙果也。往生讲式曰:顿证菩提道,无如斯观门。...丛林中,由于职务在身,或健康欠佳而免于坐堂之僧,称为免僧。禅僧在上堂之前,为收摄心神,所行之短时坐禅,或于僧...(1460~1533)日本临济宗僧。京都人。别号幻云。博学工诗文,为五山文学末期代表人物。除语录外,尚有幻云文集、诗...凡三卷。宋代法贤译。略称妙吉祥大教经。属于密教杂密经之大威德法仪轨。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系妙吉祥菩萨之...(经名)一卷,宋求那跋摩译。因优婆离之问说小乘戒之大要者。...(862~925)五代十国闽王。光州(河南)固始人。字信通。唐僖宗时黄巢为乱,领有闽五州之地,昭宗时为福州武威军节...(518~605)隋代僧。定州曲阳(河北)人,俗姓赵。十八岁出家于赵郡应觉寺。二十一岁从道凭学地论,三年后归定州,...【五事远近分别】 p0277 瑜伽七十二卷十三页云:问:如是五事,几远?几近?答:一、由处远时远故,俱通二种。名、...(衣服)忍辱之心,以能防一切之外障,故譬以衣,遂为袈裟之总名。法华经法师品曰: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也。释氏...(书名)五摄论之一。无著所造之摄大乘论也,有三译,后魏佛陀扇多译二卷,陈真谛译三卷,皆名摄大乘论,唐玄奘译三...维摩诘所说经...如是我闻。一时,薄伽(qi)梵(fn)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yu)音树下,与大苾(b)刍(ch)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hē)...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妙法莲华经卷第四 妙法莲华经卷第五 妙法莲华经卷第六 妙法莲...二十二日,师开示云:修道不难,但能放下万缘,人法双绝,四相皆空,平平实实做去即得。并举某僧行相为例,其人耳聋...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居士意为家长、家主、长者、或有财产、或居家之士。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阶级毗舍族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而言。但...
若见闻知,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
祖师们在《禅关警策》里面记载了很多他们用功的情景。佛陀也在各种经典里面一再强调要我们精进,比如在《大方广宝箧...
在佛门中有副著名的对联:杨歧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这副对联来源于佛门中两则典故:一是杨歧方会禅师节约常...
【原文】 人每谓现生所享受苦乐吉凶者为命,谓天所命令,不知乃自己前生所作善恶之果报耳。天岂有厚于彼,而薄于此...在《念佛四十八法》中,还有病中持名一法,现摘录如下:病者,死之机也。死者,凡圣净秽之关也。病中当作死想,勤念...
业缘
【佛学常见辞汇】
上篇:业轮 | 下篇:业感 |
【色界无香味】 p0570 瑜伽五十四卷九页云:复次色界中无现香味。然有彼界。何以故?此二皆是段食摄故。由无此...
三有对
顿证菩提
免僧
月舟寿桂
妙吉祥最胜根本大教经
优婆离问佛经
王审知
灵裕
五事远近分别
忍辱衣
无著摄论
【大藏经】【注音版】维摩诘所说经
【大藏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大藏经】【注音版】妙法莲华经
虚云和尚开示录
人生最美的心境
什么是居士

对水泡很执着,结果失去了整个大海

把精进努力放在正确的地方

宁可割肉补常住,不可私蓄肥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