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释氏要览 > 正文
【味境】 又作味处,五境之一。是舌根所对之境,为舌识所缘的对象。《百法纂释》曰:‘味尘者,亦四大之所造,乃舌...(物名)坐具。僧人坐禅及跪拜所用也。织蒲为之,厥状团圆,故曰蒲团。许浑诗曰:吴僧诵经罢,败衲依蒲团。...【难行戒】 p1444 瑜伽四十二卷一页云:云何菩萨难行戒?当知此戒、略有三种。谓诸菩萨现在具足大财大族,自在增上...(人名)婆罗门子,字均提Kunti,七岁时,父母与舍利弗使出家。舍利弗得之至祇洹,渐为说法使得阿罗汉。均提既得道...阿罗毗,梵名 Alāvī,巴利名 ālavī。为印度古国,滨临恒河。又作阿罗鞞国、阿荼睥国,阿罗婆伽国、阿罗鞞伽罗国...【五种任持定法】 p0275 瑜伽六十二卷十三页云:彼随烦恼既断灭已;复有五种任持定法。何等为五?谓诸远离,远离处...(一)凡二卷。又称起信论义疏。隋代昙延撰。收于卍续藏第七十一册。为大乘起信论之注疏,现今之流传本仅余卷上,其卷...(传说)寄归传一曰:频婆娑罗王,梦见一氎裂为十八片,一金杖斩为十八段。悕而问佛。佛言:我灭度后一百余年,有阿...(经名)具名阿那邠邸化七子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出增一阿含经四十九卷非常品。...【无漏见】 p1050 大毗婆沙论九十七卷十三页云:云何无漏见?答:除尽无生智,余无漏慧。此复是何?谓现观边八无漏...指七七日之终。一般为亡者在四十九日内行追荐祈福之法,而以每七日为一阶段,至第七个七日,即称为七七,亦可称为尽...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与大比丘僧六万二千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佛告无尽意菩...劝发菩提心文...
一切都是唯识所现,唯识无尽,但人生是苦不堪言,很多痛苦不幸之事,我们不想让它发生,但它还是发生了。如何面对无...1、儿时,小男孩家很穷,吃饭时,饭常常不够吃,母亲就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孩子吃。母亲说,孩子们,快吃吧,我不饿...
我们为什么要皈依?佛,他完全觉悟了,他能觉悟我们,所以,我们才皈依他。换句话说,他解决了烦恼,我们今天来求他...佛法僧三种为什么称为宝呢?因为他是指示众生断恶修善,离苦得乐,解脱系缚,得大自在的导首,极为尊贵,如世间的珍...
我们所用的任何方法,无非使我们本具的心性凸显出来,本能的自性发挥作用。学习佛法,认知佛法到依法修行,我们用种...
来书云:《坛经》说东方人造罪求生西方等语,与莲宗有无冲突一节,如今不说冲突与不冲突,试问自己疑他做甚么?若疑...
过去,有位智光长者请佛为大众宣说出家与在家之胜劣,佛以譬喻为说出家之殊胜。 佛言:善男子!出家菩萨日夜恒常观...
以前我读佛学院,我们的教务主任在新生训练时,他在黑板上写一个熬字,老法师说,佛学院的修学重点是对一切能熬得过...
五篇名
【释氏要览】
一波罗夷(比丘四尼八)二僧伽婆尸沙(比丘十三。尼十七)三波逸提(比丘一百二十。尼二百八)四提舍尼(比丘四尼八)五突吉罗(比丘并尼各一百)六不定七灭诤。
上篇:无常 | 下篇:问出家苦乐 |
子题:小戒比丘不烧身臂指、声闻比丘不烧身臂指、出家菩萨烧身臂指、大戒比丘烧身臂指、菩萨戒比丘烧身臂指 资持记...
味境
蒲团
难行戒
均提沙弥
阿罗毗国
五种任持定法
大乘起信论义疏
频婆娑罗梦
阿那邠邸经
无漏见
尽七日
【大藏经】悲华经
【大藏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大藏经】【注音版】劝发菩提心文

不能改变今生,但你可以改变念头
一位母亲一生中撒的8个谎言

皈依三宝让我们找到吉祥幸福的人生
佛法僧为什么称为「三宝」

修行务必去除执着

坛经与净土宗有无冲突?

所有烦恼过患皆由此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