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集经云。不觉一法微相者。乃能了知如来出世。常见诸佛。
佛教词典 > 释氏要览 > 正文
(256 B.C.~198 B.C.)巴利名 Sajghamittā。阿育王之女,摩哂陀(巴 Mahinda)之妹,为最早于锡兰建立比丘尼僧团...(界名)Nirarbuda,又作尼赖浮陀,八寒地狱第二之名。玄应音义二十四曰:尼刺,此云裂,言身疱裂也。俱舍光记十一...子题:上界业、戒取见、见取、烦恼、欲界下业、戒取结 行事钞·沙弥别行篇:“出家行凡福行。谓有比丘,出家已后,...(仪式)歌者歌叹。呗者梵语呗匿。译曰赞颂,赞叹。是梵汉双举之语。又唱呗之义。法华经方便品曰:或以欢喜心,歌呗...(杂语)旱时,依修法乞降雨也。又曰请雨,或曰祈雨。古自印度行之,海龙王经,大云经请雨品,大云轮请雨经等说此法...(一)指佛身所依之土有五:(一)法性土,为如来清净法身所依之土。(二)实报土,为如来圆满报身所依之土。(三)色相土,...【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 p0313 瑜伽三十卷十二页云:云何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谓寻思时,寻思六事。一、义。二...又作悭贪心。为六蔽心之一。心为悭吝贪餍之惑所迷蔽,而不行布施;又虽行布施,亦不能以好物与人,称为悭心。[大智...巴利名 Vajjiputta。又称跋耆子。为佛陀入灭百年后之跋耆族比丘。主张“十事”合法,引起教团之论争,导致第二次结...(术语)梵语禅那Dhyāna,译曰静虑。谓寂静审虑而摄乱意也。释门归敬仪中曰:或乐禅静者,则以礼拜为粗疏。...取相,谓取执于生死、涅槃、二边之相。故不知空法而妄取诸法相之惑,称为取相惑。通常指见思、尘沙、无明等三惑。据...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今略标所以。谓此三十颂中,...十善业道经...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 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时有摩诃比丘僧万二千人,皆净洁一种类,皆阿罗汉...
一个人为什么要修行呢?主要的是训练自己意志坚定,如同制造瓷盘瓦罐,皆需经过火焙日晒,时间愈久,则愈坚固。同样...问: 如何坚定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信念? 大安法师答: 这个问题提得很大,如果我也讲得很大,就空对空了。一般我...
唐代灵佑禅师,福州长溪人,十五岁出家,十八岁时前往浙江杭州龙兴寺受具足戒,后着力精研大乘佛法。二十三岁时,他...【像末】 像法与末法。见正像末条。 【像法】 正像末三时之一,像者相似,在佛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代,其后一千...
佛陀和弟子们们每日托钵乞食是为了解决自己的温饱吗?其实托钵乞食是为了给众生一个增长善根的机会,使施主得到大福...问: 请问师父,二力法门与他力法门虽说法不同,但是否是一体的两面呢? 大安法师答: 二力就是谈自力和佛力,称为...
地藏菩萨跟我们娑婆世界特别有缘,依照经文的意思,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就应当得度,可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还是这么苦?这...
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条,需要全体佛教信徒都必须遵守。与佛教的其他戒条一样,五戒戒条的制定都是因为弟子在言行举止...
亲近佛
【释氏要览】
胜思惟梵天问经云。梵天问文殊言。比丘云何亲近于佛。答云若比丘于诸法中不见有法若近若远。是则名亲近于佛
上篇:绕佛 | 下篇:人道十苦 |
亦名:诵毗尼时听作筹数杂碎文句 子题:杂碎文句 行事钞·说戒正仪篇:“僧祇,若欲诵时,当先净洗手已,捉筹;若有...
僧伽蜜多
尼刺部陀
出家行凡福行
歌呗
雨乞
五土
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
悭心
跋阇子
禅静
取相惑
【大藏经】唯识三十论颂
【大藏经】【注音版】十善业道经
【大藏经】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佛弟子平时自修的几种方法
【推荐】如何坚定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信念

一丝星火,终成燎原之势
佛学常见辞汇(十四画)

一钵水使其福运增长
大安法师:二力与他力法门是否一体的两面

没有至心,就跟地藏菩萨不相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