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 Sarva-buddhāvgavatī-dhāranī。全一卷。又称诸佛集会经。唐代提云般若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记述佛陀怜悯众生怖惧生死,而于恒伽河畔集十方诸佛,共说息灾延命之咒及坛法。[开元释教录卷九] p6301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术语)佛之内心,证悟真理之智慧也。十卷楞伽经九曰:我乘内证智,妄觉非境界。二教论上曰:此三密门者,所谓如来...(名数)一名天,如人中之王,称为天王天子,假名为天也。二生天,如四天王乃至非想天,为众生可生之天处,即六趣中...(一)位于江苏镇江郊外之金山。相传为东晋元帝(或谓明帝)时所创建。前临长江,与焦山、北固山同为江南文人雅好游历...【世间一切种清净】 p0514 瑜伽二十卷十页云: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或有一业,唯感总报,或有一业,通感总别,并是行支也。顺现受业,别助当业,皆非行支,此皆唯能感别报果也。感当业...梵名 Syāt-vāda。又称或然论。印度耆那教之一种判断理论。耆那教哲学家婆达罗巴忽(梵 Bhadrabāhu)之主张。认为...梵语 vāyu-dhātu,巴利语同。四界之一。又称风大。界,含有性、能持、差别等义。风能持自性及所造色而不改,故称...(术语)谓尽理之说也。法鼓经曰:一切空经是有余说。唯有此经是无上说。三论玄义曰:教称满字,理曰无余,信之则获...梵名 Asavga。音译为阿僧伽。生于西元四、五世纪顷。为古代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又称无障碍。北印度健...(名数)一因中有果论,是如雨众外道,计因为常恒,具有果性者。雨众外道者,数论师之大弟子,十八部之主也。二从缘...一切种妙智者,谓于蕴界处一切种妙智性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法。云何于蕴界处一切种妙智性具足?谓于蕴等...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当知食以节度,受而不损。」 佛言:「人持饭食施人,有五福德...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出六根聚经中) 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如是我闻: 一时,婆伽婆一切智人,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以神通...
虚空藏菩萨又译虚空孕、虚空库、虚空光菩萨,密号库藏金刚,是大乘佛教八大菩萨之一。虚空藏菩萨功德浩荡遍满虚空,...
一切佛法的基本原理缘起性空,或者叫性空缘起,也可以说缘起和性起,。这个就是佛法的一切义理总纲,也可以说是宗旨...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静心地面对世界,面对自己,心就会无限敞亮、无限丰足。静心的时候,心中十分敏锐,性灵独具,...
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
《俱舍论》云:此中寿不定,末十初无量。谓南瞻部洲众生寿命无有准定,劫末人的寿命长不过十岁,而劫初时,人的寿命...佛法宽广,济度无涯;至心求道,无不获果,乃至戏笑,福不唐捐。 如果我们想要证得须陀洹果,必须将三界中的见惑断...美国学者房龙,专门写过一本《宽容》。但是不宽容的人,不大可能读了几篇文章之后,就变得宽容起来。一个人能够原谅...
诸位有缘,大家吉祥。 今天的故事呢,我们又挪步到这块石头这儿来了。大家看到了惟妙惟肖的两块石头,一上一下,栩...
诸佛集会陀罗尼经
【佛光大辞典】
上篇:诸佛菩提 | 下篇:诸佛经 |
(术语)真言宗判十住心中前九住心为显教,后一住心为密教,故曰九显一密。...
内证智
三种天
金山寺
世间一切种清净
行支
不定主义
风界
无余说
无著
十六外论
一切种妙智
【大藏经】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大藏经】【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藏经】占察善恶业报经

以虚空做佛事的虚空藏菩萨

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

静心的修习

一切时一切处,洪名圣号不离心口

勿营明日计,当勉后世义
老比丘证四果
宽容大度不但利人且利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