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 karmadāna。司一寺事务之职称。意译作授事、悦众、寺护、次第。又称维那。维,纲维之义;那,羯磨陀那之略。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之夹注(大五四·二二六中):“授事者,梵云羯磨陀那。陀那是授,羯磨是事;意道以众杂事指授于人。”(参阅“维那”5890) p6140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修法)修五大明王等法退治怨敌恶魔也。五部尊法之一。补陀落海会轨曰:三降伏法,用金刚部尊等,是故有五大忿怒尊...(509~599)南朝陈代僧。丹阳(江苏)人,俗姓陶。精于律藏,操行清雅,驻锡于扬都奉诚寺。宣帝时,敕任为大律都,...为对于大藏经中所收小乘部经典之统称。原为佛陀所说教法之总称,大乘佛教于西历纪元前后兴起,遂有大乘经典之成立;...又作无色爱住地。指无色界之思惑。为五住地惑之一。无色界之烦恼中,除无明、见外,舍离色贪而爱着己身之烦恼,称为...一般以极其下贱,称为底下。于佛教中,为罪业深重、多障碍之意,如底下凡夫,指最下之凡夫,即十信位以下之凡夫,而...梵语 a?aiksa。为“有学”之对称。虽已知佛教之真理,但未断迷惑,尚有所学者,称为有学。相对于此,无学指已达佛教...(名数)菩萨得七种之辩:一、捷疾辩,于一切之法,无碍故。二、利辩,有人虽能捷疾而不能深入,以能深入乃名为利。...梵语 ālivgita。意译为拥抱,即男女拥抱之意。又作阿梨宜。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九(大三五·四七一上):“阿梨宜者,...(譬喻)譬生死之境界也。往生论注上曰:长寝大梦莫知悕出。...(故事)传灯录说,后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坐化,葬于熊耳山。之后三年,魏使宋云奉使西域,...(流派)Saṇṇagarikāḥ,小乘二十部之一。佛灭后三百年中由犊子部流出者。宗轮论曰:密林山者,近山林蓊郁繁密,...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与大比丘僧六万二千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佛告无尽意菩...(龙藏本)...
常言道好言一声三冬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这个说好话说坏话,对别人都是有影响的。所以我们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非常重...电光易灭、石火难留,逝水绝归源之路,落花无反树之期。人类日日都有讲话,而讲话虽被空气吹了,其好与坏都留在人的...一切法门,都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才能有成就,净土法门当然也不例外。要想有成就,必须专修,不能杂修。但是,不...善终绝对不能凭侥幸,一定要广修福慧才能达到,善终跟过去的善业有关,但最主要还是在我们今生的好德和宁静的心灵。...
原文: 先民有言,禹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我今衰残,奚啻惜分。一弹指顷,毋杂用心。 毋杂用心者,谓本参正...
人生母子、夫妻、一家眷属,俱是宿世虚缘。暂时会聚,终必别离,不足悲苦。可悲可苦者,乃是空过一生,不念佛耳。 ...
有些人通过杀生、欺诈等途径得到钱财,这些钱财在获得时好像很丰厚,但最终不会积累下来,很快就会以各种因缘耗尽。...
为什么要无住呢?它的理由是说,我们一念的清净的本性,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本性,众生本具,诸佛所证。因为一念的妄...
羯磨陀那
【佛光大辞典】
上篇:羯磨金刚 | 下篇:羯磨曼荼罗 |
(术语)护法善神之使者,为护持佛法者,故云护法。为有法力人所使,中为天童形而来者。天童者天人之童形也。...
降伏法
智文
阿含部
有爱住地
底下
无学
七种辩
阿梨宜
大梦
只履西归
密林山部
【大藏经】悲华经
【大藏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大藏经】【注音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学佛的人先从控制情绪开始
割十补百
昌臻法师《一句佛号,一部经,一生成就》
如何才能得善终

出家修行自警七条

如此捱到临命终时,自然正念现前

学佛后如何发家致富和避免损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