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语 ārya,巴利语 ariya。于日常的、世俗的价值上,其性质与“俗”乃相异而对称。以宗教行事而言,例如中止日常行事之断食、安息日等,亦称为圣。 西元前十三世纪末,自西北印度入侵,占据五河地方之白种人自称为雅利安(梵 ārya),而将被征服之黑种民族视为非雅利安(梵 Anārya)。西元前一千年顷,雅利安人自旁遮普(Pañjāb,即五河地方)逐渐向东迁移,占领了阎牟那河、恒河中游等肥沃地区,称之为中国(梵 Madhyade?a),或圣地(梵 āryāvarta)。雅利安文化逐渐兴隆,社会制度确立后,视被征服之先住民为奴隶(梵 ?ūdra,首陀罗),而自称为婆罗门(梵 brāhmana,司祭者)。此外另有刹帝利(梵 ksatriya,王族、武士)、吠舍(梵 vai?ya,庶民、农工商民)等阶级。四阶级中,以司掌祭祀之婆罗门为最高阶级,故知此种“圣”之观念乃与特权阶级相结合。 然西元前六世纪,为印度文化之大转型期,“圣”之观念亦因而开放。文化中心逐渐东移之时,摩羯陀国勃兴于东方边域。此类新兴之国,王族权力大增,工商业发达,工商阶级富裕,逐渐掌握社会上之经济实权。其时,亦产生一群否定婆罗门阶级之新兴思想家,即沙门(梵 ?ramana),其中最具代表性者为释尊。释尊主张打破四姓阶级。无论任何阶级,一旦加入教团,皆成为平等之释子;且不以家世、身分、财产为圣,而以正道为圣。探求正道,或实践正道者,皆称为圣。故释尊之出家求道,又称圣求(巴 ariya-pariyesa)。八正道,又称八圣道(巴 ariya-magga);四谛,又称四圣谛(巴 ariya-sacca,圣的真理)。此外,另有圣智(巴 ariya-paññā)、圣解脱(巴 ariya-vimutti)、圣戒(巴 ariya-sīla)、圣声闻(巴 ariya-sāvaka,圣弟子)等冠以圣字之词。“圣”字,本意味雅利安民族之高贵血统,佛教采用之后,其意义因而大大转变。 (二)学德殊胜者之美称。(参阅“圣人”5577) p5576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密家结诵印明时,手结一印,口中诵二真言,称为一印二明。例如于无所不至印中,诵五阿五智之明。又如金刚界与胎藏界...(杂名)明制。凡皇太子诸王生。率剃度幼童一人为僧。名曰替僧。神宗替僧名志善。见张江陵集。...(物名)木槵子经言贯木槵子一百八颗为数珠,以之念三宝,则退治百八之结业,而得无上之胜果,是数珠之起因也,然则...【纯陀】 旧云:本名纯陀。后大众称德,号为妙义。补注云:不应名德两分,纯陀是西音,妙义乃此语。...喻指极恶之众生。如一人而有七子,其中有一病子,父母之忆念诸子,最深于病子,心非不平等,然于病子,心则偏多。佛...【所依】 为‘能依’的对称。含有被依的意思。在唯识学中,将诸八识心、心所生起时所依止仗托者,称为所依,计有三...(术语)曼陀罗之德名。设曼陀罗,以行灌顶,十方诸佛来集,生导师当来之嘉会也。【又】中台大日之理法身,住于西方...【所假借庄严具喩】 p0743 瑜伽八十四卷一页云:又彼诸欲,喩所假借庄严具者:托众缘故。...(术语)以名生法之根本体,住者所住,地者所生之义也。一切之烦恼分类为五住地。胜鬘宝窟中末曰:言地者,本为末依...梵语 madya-pāna-virati。为五戒之一,梵网四十八轻戒之一。酒乃迷乱起罪之根本,故大小二乘、道俗七众俱禁之。依...(一)指五根、五境、无表色等三种色法。(一)五根,即眼、耳、鼻、舌、身等五种色根。(二)五境,又称五尘。乃依五根而...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佉罗帝耶山诸牟尼仙所依住处。与大苾刍众俱,谓过数量...(弘化社32分本)...佛说盂兰盆经...
净土法门本来就是大乘佛法,所以这个往生善知识,他就是被大乘佛法所熏习,自然地就会为这个恶人宣说大乘的十二部经...
无量劫以来,我们一念无明,迷惑颠倒,造诸恶业,轮转六道,很难发起出离心。所以,必须要激活!要把它激发起来,激...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一、因果定律: 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的发生必有其原因。这是宇宙的最根本定律。人的命运当然也...
锡杖为比丘十八物之一,是比丘行路时应当携带的道具。在禅林中,锡杖有一定的功用与表法意义。 锡杖的得名是因为振...
佛陀在讲道理之前,先讲出一个譬喻,譬喻容易了解。从譬喻当中再回归到道理,说明降伏妄想的方法。 我们看经文: 佛...有一次,文殊菩萨示现人身,路过一个屠夫家门,看见有好几个人正在试图擒住一头猪,准备将它宰杀了。那头猪四处狂奔...
昔时,佛与大比丘们一起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游化。当时,提婆达多怀毒害之心,诽谤佛,还自认为有理。众人呵叱他,...
圣
【佛光大辞典】
上篇:群萌 | 下篇:圣一国师语录 |
法界次第云:羼提秦言忍辱,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二者法忍。 云何名生忍?...
一印二明
替僧
百八数珠
纯陀
病子
所依
嘉会坛曼陀罗
所假借庄严具喩
住地
饮酒戒
三色
【大藏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藏经】【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念佛是除业障最好的方法

人生八苦

即使没有往生,你所念的佛也没有空过
比风水更厉害的命运改造

锡杖的功用与表法意义

今天去造业,是外境错还是内心错
文殊度屠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