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阿提沙七部论著之合称。包括:菩提道灯论、大乘庄严经论(庄严经论)、菩萨行(菩萨地)、大乘集菩萨学论、入菩提行论(入行论)、菩萨本生鬘论(本生论)、法集要颂论。为西藏佛教迦当派中教典派宣讲之主要经典。 p3967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取随好】 p0816 瑜伽二十三卷三页云:取随好者:谓卽于眼所识色中,眼识无间俱生分别意识,执取所行境相;或...【障义十一种】 p1293 辩中边论上卷十七页云:前障总义有十一种。一、广大障。谓具分障。二、狭小障。谓一分障。三...指兼有经藏(指经堂)与看经堂之楼殿。经藏,指供奉有佛像,或举行祝圣之仪式,或应施主之请而行诵经之处。看经堂,...执著众生实有的妄见,是我见的别名。...谓释迦佛之出生和灭度,不是真的生灭,他法身的寿量,无量无边,但为了教化众生,非生现生,非灭现灭。...(名数)谓大毗卢舍那金刚顶经二百卷,苏婆呼经根本部等一百七十卷,菩提心摩诃衍经等十一卷也。金刚顶经为经藏,苏...(名数)七众中,学法女宜受持之戒法也:一、染心相触,以染污心触于男子之身也。二、盗人四钱,盗他人之金钱四钱也...【发起意化】 p1161 佛地经论六卷十四页云:又如众生,发起意业,由是众生,发起诸业;如是如来、成所作智发意化业...位于洛阳夹马营。营在纹城东郊,为宋太祖诞生处,真宗时敕立为寺,供奉太祖像,赐额应天禅寺。后改称发祥寺,俗称东...(杂语)六祖坛经曰:永嘉玄觉禅师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谓有一类。于人趣乐。系心悕求。彼作是念。愿我当生人趣同分。与诸人众。同受快乐。因此悕求。造能感人趣身语意妙行...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诸漏已尽,神通明达。诸众圣其名曰:尊者阿难,...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大弟子众千二百五十人、菩萨七十二那术、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舍离城中,有一梨车,名鞞罗羡那(秦言勇军)。譬如天与诸天女共...有僧人问石霜庆诸:「如何是和尚本份事?」石霜答:「石头还会出汗吗?」 本份事是成佛、开悟、解脱、救度众生等的...
古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此之谓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我们在一些细微处不注意,将来就会慢慢地养成懒散、...盛夏季节,街头巷尾不时会有穿着吊带裙、露脐装、露背装的女性从身边走过这似乎是近两、三年来的流行趋势。如此暴露...
今天我们讨论愿门《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上次我们谈到修净宗念佛法门要发愿,发愿所要参考的依据,是阿弥陀佛四十...
所以这方面在修道的过程当中,你对这些人情世故过分地去勉强的随顺,完全就耽误了自己的道业。这个常摄居士在八百年...
净土法门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胜异方便,速疾解脱。 这跟之前讲的念佛往生,径中径又径有相似的地方,但角度不一样,一...
《楞严经》里面说,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就是说你这个发心不正的话,你的发心不是为了要了生脱死,如果没有彻彻底底...问: 为什么修行者一定要受戒? 如本法师答: 凡夫修行的过程,不是执理废事,就是执事废理,不能行中道法门,因此...
迦当七论
【佛光大辞典】
上篇:迦逋大鸟 | 下篇:迦叶 |
【三学成败得四趣果】 p0216 瑜伽十六卷二十一页云:于诸学处中有四趣三所远离于二趣。于二趣证得者:此颂显示于增...
取随好
障义十一种
藏殿
众生见
非生非灭
密家三藏
六法戒
发起意化
应天寺
生死事大
无明为缘造福行
【大藏经】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大藏经】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大藏经】佛说出家功德经
为善不欲人知,布施不求回报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暴露的服饰对女性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

把厌离婆娑,欣求极乐的心发起来

人情世故耽误了道业

净土法门的至简至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