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七卷。日僧善性继成编于明和七年(1770)。系摘录大藏中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之经论等二百余部而成。其所引经论书目,密教部占大部分,论部十余部,华严、方等、法华、涅槃部等亦颇多,约达七十部。本书旨在辑录诸经有关弥陀、极乐之说,以证“诸经所赞多在弥陀”之典据。 p3682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十二部经,又称十二分教,或十二分经。佛说的一切法,皆可统摄为一修多罗,类集为经律论三藏。由于一切经的经文体裁...(人名)西凉州人,以晋隆安初,远游西域,与法显智严前后相随,备睹天竺诸国所有之灵异,诸国之音字诂训,无不了解...【可欣语及可意语】 p0525 瑜伽八卷十二页云:于现在世事及领受,可爱乐故;名可欣语及可意语。...(衣服)衣名。舍卫国波斯匿王闻阿难说法欢喜,施家中第一毗诃提衣,使作三衣。见中阿含毗诃提经。梵Vihati巴Bāhi...(术语)智度论十三曰:一切宝中,人命第一。...位于余杭(浙江)天目山。南宋末年,高峰妙禅师入山闭关,学人依之结庵,遂成禅宇,初名为师子院。元代延祐六年(1...【能熏四义】 p0894 成唯识论二卷十五页云:何等名为能熏四义?一、有生灭。若法、非常,能有作用,生长习气;...【思食】 四食之一,又作意念食。于第六意识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滋长相续诸根。《大乘义章》卷八曰:‘过去业...是外道的邪见,以五蕴为起见的对象,依色法和心法为根本。六十二见者: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法为对象,起常、...(人名)Prajāruci,三藏法师名。译曰智希,慧爱。续高僧传一曰:般若流支,魏言智希。二十唯识上曰:魏时有居士名...位于湖北汉阳之西,为汉阳第一古刹。于清世祖顺治年中(1644~1661)建立。乃昔时王章甫葵园之故址,与太平兴国寺、...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然用就体分,非无差别之势;事依理显,自有一际之形。其犹病起...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唐终南山释道宣述) 妙法莲华经者,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蕴结大夏,出彼千龄。东传震旦,三百余载...正法念处经叙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万殊,名盖众名之假,生非有生之实。然则修促共尽,小大同期,而金字丝编、缃...问: 我的小孩五岁,患有自闭症,智力低下,不与人沟通,上不了学。我念佛、念《地藏经》、念《大悲咒》、参加佛七...人生仿佛两条船,一为名来,一为利往。然而,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 真正的利益最大化,是人类整体的共...
我们大家都熟悉奔贡甲的修行,他是强盗出身,但他醒悟过来之后便出家修行。他的实际修行经验就在于,懂得了自己的缺...「苦」是人生实相,离「苦」得「乐」,人之所欲。学佛最终的目标,即是透过佛法的修学体证,达到解脱生死轮回的「苦...
念佛是我们的生命,那什么是养分呢?就是法义的学习。往生靠什么?我们的法身慧命靠什么?靠念佛。如果不看书,不听...
古德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这是勉励改过行善的人,往昔的过失无须过於灰心丧志、退缩;只要...
知足,就是知道满足,不去贪得无厌。这好像很好理解,但真正做到知足,也不是那么容易。少欲是说不作那些非分之想,...许多人不了解佛教,认为佛教太重言苦,把人生说得苦不堪言,而有一种偏激的悲观厌世态度。诚然,放眼俗世,苦乐皆有...
阿弥陀佛说林
【佛光大辞典】
上篇:阿弥陀佛 | 下篇:阿弥陀咒 |
资持记·释僧网篇:“偷人,谓私窃者。”(事钞记卷七·一四·一○)...
十二部经
宝云
可欣语及可意语
毗诃提
人命第一
正宗寺
能熏四义
思食
六十二见
般若流支
归元寺
【大藏经】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大藏经】妙法莲华经
【大藏经】正法念处经
小孩患有自闭症,该怎么办
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

对治自己的缺点毛病
八正道

有两种人念佛最老实

至诚改过,行善改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