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法相宗僧。吴人。字高原。万历年间为名儒王肯堂讲成唯识论,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并将当时之讲义录成“成唯识论俗诠”十卷,流布于世,人皆争相传习。另著有相宗八要解,凡八卷,内容分别为:百法明门论赘言、唯识三十论约意、观所缘缘论会释、六离合释法式通关、观所缘缘论释记,因明入正理论直疏,三支比量义钞、八识规矩补注证义等各一卷。同时代之同类著作有智旭之相宗八要直解。由此可窥知当时法相宗之研究状况。其后,师示寂于闽中,生卒年不详。 p3281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复次有四种法熏习义故,染法净起不断绝。云何为四? 一者、净法 名为真如。 二者、一切染因 名为无明。 ...二足之一。为“智足”之对称。足,为进修之义。谓六波罗蜜中,除智波罗蜜外,所修施、戒等五波罗蜜福德之行,能庄严...(术语)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也。是为无明之所使然,倒见事理也。圆觉经曰:一切众生后无始...(一)指佛、菩萨之智慧鉴照所发出之光明。又称智光、内光。为“身光”、“外光”之对称。[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名数)一、发心普被恩,如来最初发菩提心,修习胜行,成就功德,欲普被于法界之群生,咸使利益安乐也。是名发心普...于小乘,谓发有漏、无漏之智,非由加行而得任运自在。为果圆德(三圆德之一)最初之智圆德所分无师智、一切智、一切...又作虚空眼曼荼罗、佛母别坛。密教中,虚空眼一般虽指佛眼,然据瑜祇经等所述,则谓佛母曼荼罗并非指佛眼曼荼罗。另...亦名:讥诃教尼人戒犯缘、讥教尼人戒犯缘 戒本疏·九十单提法:“论犯六缘:一、是僧差,二、情存为法,三、内生嫉...(物名)檀越为祠堂经,纳钱财于佛寺,佛寺以之为常住而保存之,谓为祠堂银。又曰长生钱,亦曰无尽财。释氏要览下曰...又作杂修定。静虑,即禅定。乃指有漏静虑与无漏静虑相杂而修之意。据俱舍论卷二十四载,阿罗汉及不还果(阿那含)之...(名数)佛最初所度之五比丘也。一憍陈如,二頞鞞,三跋提,四十力迦叶,五摩男拘利。出于法华玄义六下。【又】预流...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请佛缘 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彼南方有一婆罗门,名曰满贤,...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八百万亿,学无学皆阿罗汉,有为功德无为功德,无学十智...
修行和做事业有些类似,成功的不多,失败的很多。为什么?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就想去创业,去观察市场,看某个成功人...以佛法来讲,一切人生理上的病,多半是由心理而来,所谓心不正,心不净,人身就多病。什么叫净心呢?平常无妄想、无...
若持戒者,既绝恶求,清净行绝,乃至佛果。如果我们能够如法持戒、如法发愿,有这种清净愿力的摄持,心中能够放弃恶...
如果我今天烦恼了,就要想想是谁给的我烦恼,实际是自己心里接受了不顺的境,所以就觉得难过了。当我们的心慢慢锻炼...有一项管理发现,最受欢迎的同事是有团队精神、乐于助人的人。他们以团队的思想思考问题,而非以自己工作的需求作问...
那么临终的正念,在整个净土宗的修学者,是所有人努力的共同目标了。不管你是走专修的、不管你是走圆修的,总而言之...
现在有一部分在家居士,总想自己弄出点什么名堂,试图把自己与社会、与团体脱离开,最后成为个孤家寡人。我认为这是...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翻译于东晋,公元四世纪初,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妙法莲华经》里的一品。后来在河西走廊的北...
明昱
【佛光大辞典】
上篇:明盂 | 下篇:明相 |
阿地瞿多,汉译无极高,中印度人,深通五明、三藏。因欲宣扬佛法,携带很多梵本从中印度来华,于唐永徽三年(652)正...
熏习四义
福足
颠倒
智慧光
十恩
无功用智
佛母曼荼罗
讥诃教授者戒犯缘
祠堂银
杂修静虑
五佛子
【大藏经】撰集百缘经
【大藏经】普贤行愿品
【大藏经】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再怎么聪明,也抵不过业力
人生一百种病

「持戒」与「修善」的差别

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赞美的魅力

【推荐】追求临终正念,在唯识学有三个重点

学佛不能学成孤家寡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