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 Vedārtha-sajgraha。印度吠檀多派哲学家罗摩拏遮(梵 Rāmānuja, 1017~1137)撰,旨在阐述奥义书精义。内容包括:(一)简述自己之立场与敌对派之立场。(二)驳斥吠檀多派中其他学者之主张,如商羯罗之“不二一元论”、巴斯加罗(梵 Bhāskara)与耶达伐婆罗迦夏(梵 Yadavapra Ka?a)之“不一不异说”。(三)详论纯粹精神、根本原质等诸原理。(四)明示对神之虔诚信仰。罗摩拏遮以“制限一元论”为其哲学基础,强调虔诚信仰为得到解脱之必要条件,其说未出正统婆罗门学说之理论范畴。其重要著作多为经典之注释书,本书为表明其思想之独立作品。[J.B. Carman: The Theology of Rāmānuja, New Haven 1974] p2823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术语)智为能照之观智,谛为所照之谛理。犹言智境。...(杂名)西瞿陀尼之译名。在须弥山西方之大洲也。其俗以牛市易,故名。俱舍论十一曰:西牛货洲,圆如满月。经二千五...谓于闇室中点灯,刹时光明普照冥闇尽去;比喻烦恼业障,经智慧灯照,势不能住。如来秘密藏经卷下(大一七·八四五上...十重禁戒之一。禁制毁谤佛、法、僧三宝之戒。即于佛、法、僧三宝应当恭敬尊重,不可谤毁之意。[梵网经卷下](参阅...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圆成实性。诸法无自性,即诸法毕竟空,故三自性即三无性。三性本不可立,然为悟他故,设...【立喻】 p0531 杂集论十六卷八页云:立喻者:谓以所见边,与未所见边,和会正说。所见边者:谓已显了分。未所见边...(术语)又云初法明道,亦曰入净菩提心门。真言行者初入于初地之位也。大疏二曰:更越百六十心等一重极细妄执,得至...【惛沉】 p1010 瑜伽十一卷四页云:惛沉者:谓或因毁坏净尸罗等随一善行,不守根门,食不知量,不勤精进减省睡眠,...(一)四大中水大之别名。水大以湿润为性,通一切物质湿性之部分,故称水界。具能摄引物质之用。[中阿含卷四十二分别...(经名)具名佛说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别名普广菩萨经,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佛说灌顶经之第十一卷是也。...乃顿速超离迷界,直入菩提之谓。亦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意。谓无须依靠名言教相及念佛修忏,即可悟入“即心即佛、...大般涅槃经序 后秦释道朗撰 大般涅槃经者,盖是法身之玄堂,正觉之实称,众经之渊镜,万流之宗极。其为体也,妙存有...梵网经序 夫宗本湛然,理不可易,是以妙穷于玄原之境、万行起于深信之宅。是以天竺法师鸠摩罗什,诵持此品以为心首。...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佛在过去生行菩萨道时,曾经是帝释天,虽居崇高显荣之位,而恒常作苦、空、无常、无我之想。静坐时,思惟佛法义理;...
佛教说这个欲望,比如具体谈到五欲财、色、名、食、睡,它是我们轮回的根源。对凡夫来说,我们想做到完全放下欲望也...
有一次,有弟子找佛源老和尚告状。说寺里的僧人把偷偷把常住的钱拿出去盖庙。老和尚就跟告状的弟子说:他干嘛不多拿...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有很多快乐的感受。例如功成名就时,别人对我们的称赞;或是当生活安定,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成...
我对死亡一直没有什么感觉,总觉得死亡都是别人家的事,我似乎可以不死。今天特别想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的叔叔往生了...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此苦海甚深无底,广阔无涯。因摸不着苦海之边,故难出苦海。若摸着边,即能出矣。吾人于此广阔...
宋人有好行仁义者,三世不懈。家无故黑牛生白犊,以问孔子。孔子曰:此吉祥也,以荐上帝。居一年,其父无故而盲。其...
这一段是文殊菩萨教诲敕令阿难尊者这个当机众,应该好好地谛听,好好地学习,乃至于如法地修学。这个地方有三段:一...
吠陀圣典纲要
【佛光大辞典】
上篇:吠陀教 | 下篇:吠檀多精要 |
谓现法中。已于三结。永断遍知。及断多分贪欲瞋恚。彼住此断中。未能进求不还果证。名一来果。...
智谛
西牛货洲
闇室忽明
不谤三宝戒
三自性
立喻
佛慧初心
惛沉
水界
随愿往生经
一超直入
【大藏经】大般涅槃经
【大藏经】梵网经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只隔了一世见面,就彼此不知不识

往生净土的愿,绝非世俗浊欲

佛门里的平等、宽容大度
圣严法师:少欲知足真快乐

死期不定,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
慈舟法师: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