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普贤菩萨之三昧。象征大日如来圆满万行之普贤,以大悲胎藏昙陀罗普现色身,遍满虚空法界,行菩萨之行,庄严种种之佛刹,成熟一切众生,现起一种善根,随之圆具万德。佛境界,即以如来自证无量之德,庄严自己,故得此名。[大日经疏卷一] p2744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术语)因明之语,宗支(宗因喻三支之随一)中声为先陈,无常为后说。盖先陈者物之自性,后说者是其差别之义也。...于夏安居时期书写经文之谓。夏安居为枢要修行之时,不可懈怠,精进修行。或为夏安居之异称。 p4075...(书名)具名大明三藏法数,五十卷,明一如等撰。...即寺院印章。此印为公物,住持不得私用。据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一载,印有大众印与私印两种,其中,大众印可镌刻转法轮...【四谛下各有四行相】 p0465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二十一页云:复言世尊!于苦谛中有四行相;云何初名无常行相?谓于...据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八载,能令戒、定、慧三学增胜者,称为三胜学。即:(一)增上戒学,谓具足受持大小乘戒,制服过非...(术语)华严经所说十身之一。毗卢舍那如来应众生之机现草木国土,故草木国土,即舍那之身也。见探玄十四。...梵语 satkāya-drsti。音译萨迦耶见。即执着因缘和合身为常住、实有之妄见。于大乘唯识家谓,移转,乃有无不定,非...指理法身之观,即观佛与自心为一体。所谓唯识,离如来藏心无余法之意,亦即如来藏心虽为烦恼所缠缚,然除此无余法。...(名数)六种之执着心也。如贪着心,爱着心,瞋着心,疑着心,欲着心,慢着心是。...持戒和犯戒。持戒就是受持戒律;犯戒就是犯了戒律。...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三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四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五 慈悲道场忏法卷...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nan)无(mo)佛(fo)驮(tuo)耶(ye) 南(nan)无(mo)达(da)摩(mo)耶(ye) 南(nan)无(mo)僧(seng)伽...佛陀时代的城东老母是释迦牟尼佛之邻居,佛祖虽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但却从未与老母说法。一次弟子怪而问佛,佛祖...
凡是不怕后世苦的人,他就去乘那个恶趣车,就落到恶趣道中。畏后世苦的众生,他就不会。我们虽然也处在黑暗当中,但...
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若人专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岂不至圆至顿?果德愿力不可思议,因心信力亦不可思议...
持文不持义: 如果仅仅为了词句的美妙动听而受持,却不观察甚深的意义,则如同孩童采集鲜花一样,即推敲词句对于自...
我们怎么面对时间和精神?世间最可珍重的莫过于精神,就是我们做什么事一定要有精神,精神也就是我们生命的能量。世...序 「因果报应」是中国社会里所熟悉的观念,每遇善人沉冤得雪、家有余庆;恶人恶贯满盈、终得制裁之时,人们多有「...
佛弟子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总还是更为善良一些的,更具有慈悲心和同情心,我想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是,在这个五...
原文: 若大通家,则禅净双修,而必以净土为主。若普通人,则亦不必令其遍研深经奥论,但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
佛境界庄严三昧
【佛光大辞典】
上篇:佛图澄 | 下篇:佛寿 |
全一卷。北魏昙鸾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略称安乐净土义、安乐土义、略论。相对于“广论”。本书略说三经一论之...
后说
夏书
三藏法数
寺印
四谛下各有四行相
三胜学
国土身
移转身见
唯识法身观
六着心
持犯
【大藏经】【注音版】慈悲道场忏法
【大藏经】【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藏经】十小咒注音版
度化众生,要有缘才行

其实,你谤法的次数不少

净土正行,尤以念佛为首

五种错误的闻法方式

【推荐】光阴不虚度、精神不浪用
杀生业报因果实录

善良被人利用,该怎么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