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梵网经卷上所说之菩萨修行阶乘。大乘菩萨之修行阶位,各经论所说不一,有四十一阶位、四十二阶位、五十二阶位、五十七阶位、六十阶位等诸说,梵网经则举出四十阶位之说,于四十阶位中,又分四位,即:(一)十发趣,谓大乘之行人至十住位之时,初闻妙理而发趣于佛地,故称发趣,包含:(1)舍心,(2)戒心,(3)忍心,(4)进心,(5)定心,(6)慧心,(7)愿心,(8)护心,(9)喜心,(10)顶心。上记十项,前八项相当于菩萨璎珞本愿经中所说十信中之八心,后二项相当于同经所说十住心之初后二心。(二)十长养,其次入于十行之位以增修善根,故称长养,包含:(1)慈心,(2)悲心,(3)喜心,(4)舍心,(5)施心,(6)好语心,(7)益心,(8)同心,(9)定心,(10)慧心。此十项依其次第相当于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心,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摄法及止与观二者。(三)十金刚,复次入于十回向之位以坚修善根,故称金刚,包含:(1)信心,(2)念心,(3)回向心,(4)达心,(5)直心,(6)不退心,(7)大乘心,(8)无相心,(9)慧心,(10)不坏心。(四)十地,地者,所依、住持、生成等义,谓入于菩萨位,所依之地或生成之因缘条件等愈转殊胜,故称十地,包含:(1)体性平等地,(2)体性善慧地,(3)体性光明地,(4)体性尔焰地,(5)体性慧照地,(6)体性华光地,(7)体性满足地,(8)体性佛吼地,(9)体性华严地,(10)体性入佛界地。[参阅“十地”419) p1645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有法差别相违因】 p0556 因明入正理论云:有法差别相违因者:如卽此因,卽于前宗有法差别,作有缘性。亦能成...法相宗就胜义谛而分为世间胜义、道理胜义、证得胜义、胜义胜义四种。又作四胜义谛。与世间世俗、道理世俗、证得世俗...【意名不成证】 p1209 成唯识论五卷八页云:又契经说:思量名意。若无此识;彼应非有。谓若意识现在前时;等无间意...遮末罗,梵名 Cāmara。为南赡部大洲的二中洲(遮末罗洲、筏罗遮末罗洲)之一。又作遮摩罗洲。此二中洲各复有五百眷...全一卷。又作虎丘隆和尚语录。宋代临济宗僧虎丘绍隆(1077?~1136)撰,嗣端等编。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刊行。...禅林用语。又作太粗生。太,甚之义。粗,暴之义。生,系接尾词。禅林中,每借此语责斥修行未臻圆熟而举止不慎重者。...【静心与不静心】 p1378 大毗婆沙论一百五十一卷十一页云:不静心者:谓染污心。不寂静相应故。一切烦恼,皆不寂静...全一卷。为唐代不空(705~774)所译之密教经典。又作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毗沙门随军护法真言。收于大正藏第二...解脱幢相衣的简称,即袈裟的别名。...大乘经五大部之一。乃藏经之分类名。指大方等大集经及其别出之各支派经典而言。有关其部帙,开元释教录卷十一列出大...(术语)说经中事物由来之处。十二部经之一。...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耶离菴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如果把社会中的人,按工作性质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成白领阶层、上班族和打工族。除此以外,还有非社会主流的像囚犯...那是一个忙碌的早晨,大约八点半,医院来了一位老人,看上去八十多岁,是来给拇指拆线的。他急切地对我说,9点钟他...
母亲俗名李香云,法名胜修,生于一九二七年农历九月初三,四川省仁寿县农旺镇黄坳村七组人。母亲从二〇〇七年开始念...问: 业障和烦恼到底是什么东西?该如何消除? 慧律法师答: 业障在于自心的执着,如果我们对相上不执着、不分别,...
问: 我的丈夫对我信佛不太理解,以为佛教是烧香磕头等一些愚昧的事情。我怎样才能消除他的误解呢? 净慧法师答: ...
勤修戒定慧。要断这个贪心,如果你想修行,如果你贪着于这个世间,你要解脱很困难的。我们昨天说了,四个人念《心经...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
佛在法句经里面说,不与俗人混,不与僧相杂。出家无欲者,实为修行人。如果约发心来讲,真正的出家,出家无家,处处...
四十位
【佛光大辞典】
上篇:四十八体十二光佛 | 下篇:四十里水 |
(术语)一心不乱,唱佛名也。又,依称名之功而发得三昧,故谓之口称三昧。三昧者,谓心性清澄如明镜,以至能照万像...
有法差别相违因
四种胜义谛
意名不成证
遮末罗洲
虎丘绍隆禅师语录
太粗生
静心与不静心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
解脱衣
大集部
因缘说
【大藏经】维摩诘所说经
【大藏经】【注音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大藏经】【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现代人为何活得这么累
真正的爱,在自己心间

慈母八旬始念佛,十年功成生净土
业障和烦恼该如何消

怎样才能消除家人对佛教的误解

勤修戒定慧 息灭贪嗔痴
河边的苹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