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所证悟的根本道理之一为因缘法,即认为一切有为法皆有生灭变化(宇宙自然界)或生死苦乐(人生命运)之现象,其中之生死苦乐现象,顺次推究,含有十二种相依相关生起之因果关系,称为十二因缘,大小乘经论皆有详备之阐论,然所作解释,时有出入,如俱舍论卷九即举出四种解释。即:(一)刹那(梵 ksanika)缘起,谓于每一刹那间皆具足十二支。如由贪而行杀,其间之过程如下:先起贪欲心,贪是“无明”;思欲行杀,思是“行”;了别所杀之人及其境界,即是“识”;识俱色、想、行三蕴,总称“名色”;名色所住之法,即是“六处”;六处是根,根、识、境和合,即是“触”;领触即是“受”;行杀之贪心即是“爱”;与贪相应之诸烦恼是“取”;依此所起之身语二业,即是“有”;如是诸法并起,即是“生”;其法熟变灭坏,即是“老死”。于刹那间完具十二支,故称刹那十二因缘。(二)连缚(梵 sajbandhika)缘起,谓十二支因果系连续生起,无有间隙,而具有前因后果之关系。(三)分位(梵 āvasthika)缘起,十二支中所各具之五蕴皆分位假立,故称分位。此系依据胎生学之解释,说明有情在三世之中,其生死流转过程,一一分位之形态。(四)远续(梵 prākarsika)缘起,谓依“顺后受”及“不定受业”,前记分位之五蕴皆可隔越多生多世,且从无始以来即悬远相续。如百劫以前之“无明”招感今世之“识”,又今世之“有”亦将经过多劫之后而招感未来之“生”、“死”等。又上记四说之中,说一切有部力主第三说,而成为部派佛教时代缘起教法之重要思想。[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三、卷二十四、俱舍论光记卷九](参阅“十二因缘”337) p1792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鸯竭罗私,梵名 Avgiras。为古代印度仙人。又作阿诣罗仙。意译身汗液仙。为七大仙之一,在密教中则属火天眷属之一。...【灭谛相】 p1212 集论五卷十二页云:何等相故?谓真如、圣道、烦恼不生、若灭依,若能灭,若灭性,是灭谛相。如世...【满茶逻】 此翻坛。新云正名曼茶罗。言坛者,郑玄注礼云:封土曰坛,除地曰墠(常演切)。封者起土界也,坛之...(术语)八智之一。断三界见惑时,观欲界苦谛,而其断已之解脱道智也。俱舍颂疏二十三曰:缘苦法故,名苦法智。大藏...云何正念?谓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乃至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所有念。随念专念忆念。不忘不失。不遗不漏。不失法...(书名)又曰十卷疏,日本弘法大师着,秘藏宝钥三卷,显密二教论二卷,即身成佛义一卷,声字实相义一卷,吽字义一卷...(真言)即娜谟萨缚怛他檗多,嚩卢枳帝,唵,二婆啰三婆啰吽二十字也。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二曰:行人念此真言三遍...【以四一切辩五位心所】 p0495 成唯识论五卷十三页云:复以四一切辩五差别。谓一切性及地时俱。五中遍行,具四一切...因明用语。又作异喻五过、似异法喻五过。为因明三支作法喻(比喻)支中,所举十种过失之后五种。即:(一)所立法不遣...乃天台宗论法华是否摄入八教之名目。八教者,指顿、渐、秘密、不定之化仪四教及藏、通、别、圆之化法四教。关于法华...(杂名)在帝释殊胜殿前之殊胜池也。俱舍论十一曰:天帝释所都大城中有殊胜殿,种种妙宝,具足庄严,蔽余天宫,故名...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当知食以节度,受而不损。」 佛言:「人持饭食施人,有五福德...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度论卷第四 大智度论卷第五 大智度论卷第六 大智度论卷第七 大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山上的寺院里有一头驴,每天都在磨房里辛苦拉磨,天长日久,驴渐渐厌倦了这种平淡的生活。它每天都在寻思,要是能出...
《般若心经》讲的是什么?当然讲的是般若了。般若又是什么东西呢?般若就是一切生命的基因,也是一切生命的共相。假...第一:广发弘誓愿: 广发弘誓大愿心,度尽众生消烦恼。 第二:常居南海愿: 泛海救迷度有情,善念南海观世音。 第三...
今天我们来到了普陀山的西山景区。这边住的都是尼众的出家师父。今天我们来到的这个寺院叫做圆通禅林,俗称又叫望海...
过去,释迦牟尼佛在波罗奈国仙人鹿野苑,刚度化了五比丘不久。当时的波罗奈国,有一位名叫夜输的贵族子弟,颜貌端正...
问: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净念相继这句话,我们在家居士怎样做才是净念相继呢?比如早上、中午、晚上都能念两三个...问: 请教师父,如果是在殿堂里面念佛的时候,有闻到花香或是有看到菩萨,像这种情形的时候,你的心态不是要炫耀,...问:佛经里称众生为有情,人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真的是因为人有情绪,所以才被称为有情吗? 答:众生皆有...
四种十二因缘
【佛光大辞典】
上篇:四种人 | 下篇:四种十住心 |
于法计常者,有十一种,云何为十一。 一、计诸有见常 如外道贪着诸见,说法因集皆是实有,以诸有见为常。 ...
鸯竭罗私仙
灭谛相
满茶逻
苦法智
正念
十卷章
变食真言
以四一切辩五位心所
似异喻五过
八教摄不
殊胜池
【大藏经】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大藏经】大智度论
【大藏经】【注音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一辈子不认识自己

你若执著它,那你的烦恼就来了
观音菩萨的十二大愿

普陀山的和尚讲普陀山的事儿--慈眼视众生

今世行净,后世无秽
